本文授權轉載自
24季私享家(ID:fanmei-1)
蔡瀾提出過一條金科玉律:「到臺灣,絕對不能去高級餐廳吃東西,他們的上海菜不像上海菜,廣東菜不像廣東菜,總之沒有一間是正宗的」。
到了臺灣,你最好對高級餐廳徹底死心,然后把膽固醇、卡路里統統拋在腦后,投入小吃攤的懷抱。
臺灣人最浪漫的故事,都發生在路邊小吃攤或者夜市。
臺灣人的命,是小吃給的
臺灣是個很市井的地方,高端酒店門可羅雀,普通飯館、平民小吃攤反而生意滔滔。
臺灣人調侃說:工資二十多年都不漲,只吃得起小吃攤了啦!
小吃品種多倒不能論證生活水平,只能佐證臺灣人對小吃的無限熱愛,音樂人陳升說:「臺灣的好處就在于,沒有大菜,只有小吃。」
▲ 陳升經常帶著一幫弟兄,騎著腳踏車,說是環島旅行,其實是一路從臺北吃到臺南,一天吃五頓,明明三天的行程,硬生生拖成十天。「老實說,臺灣的小吃啊,實在太好吃了。越往南部越好吃,越新鮮,越便宜,越熱情。」
還沒有半個浙江省那么大的臺灣,內部差異倒不小。
從臺灣西部到東部,就一座中央山脈的高度,都出現了飲食分化;從臺北到臺南,高鐵就一個多小時,口味都迥異。
只有小吃,成為全臺灣共同演繹的主題。
▲ 外國網友繪制的臺灣美食地圖
小吃滲透進臺灣的每一個角落,夜市、馬路邊、便利店、風景區……民以食為天,臺灣人以小吃為天。
從外地回來的臺灣人,回家最惦記的事兒,除了小吃,就是小吃。
惦記那把脆皮烤得吱吱作響的雞腿卷;惦記那一杯足足有一千毫升的古早味紅茶;惦記那加臺灣甜辣醬的牛排、蚵仔煎、生煎包……
▲ 雞腿卷,外皮是酥脆的雞皮,里面則是一整條雞腿肉。
連政客博弈都要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扯到小吃,據說小吃能「挑逗選民味蕾」,如果某地小吃種類少,是會因此遭到鄙視的。
當你到了臺灣,一定感受得到臺灣人對小吃的自豪:
路邊小吃攤招牌艷麗、晃眼,各式小吃琳瑯滿目擺在案臺上,爐灶上的火花和店家的叫賣聲迸發在一起,看起來就口舌生津。
還沒走近一家,便聽到嗲嗲的「歡迎光臨」,稍微走近,店家就會熱情地介紹自家小吃有多么好吃,言語中充滿了自信。
▲ 臺灣小吃店艷麗的招牌
臺灣小吃源自庶民,生來就是這樣接地氣。
臺灣美食界扛把子焦桐說:「臺灣特色飲食以小吃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廟為中心而發展」。
▲ 焦桐,在臺灣的地位相當于蔡瀾。陳曉卿給他的新書作序,還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和焦桐吃一餐飯」。
為什么臺灣人愛發明小吃?
「夯」是臺灣人用來形容火爆小吃的字。臺灣人,有一萬種理由發明「超夯」的美食。
擔仔面,原本是漁民為了貼補家用才發明的小吃。
▲ 「擔仔」在閩南語種是挑扁擔的意思。每年清明到中秋,臺南便風浪險惡,就連最大膽、最不怕死的漁夫都出不了海。漁夫把這段時間稱為「度小月」,擔仔面創始人漁夫洪芋頭為了維持生計開始賣擔仔面。
漁夫們挑著扁擔走街串巷,他們用滾水煮油面,用肉臊或蝦、鹵蛋做澆頭,最后裝在精致的小碗里,一碗擔仔面即大功告成。
▲ 給擔仔面加肉臊
一碗擔仔面各有千秋,靈魂在湯底和澆頭。
湯底一般要用草蝦熬制,提供基本的味道;而澆頭里萬年不變的是肉臊,把面和湯提升得美味又馥郁的肉臊。
▲ 擔仔面,有鮮蝦,就算高配了。
有些美食的出現是為了一解鄉愁,比如牛肉面,實際上臺灣牛肉面的雛形是四川牛肉面。
和現在一樣,四川人走到哪里就把川菜帶到哪里。
可惜四川男人手藝實在不佳,臺灣氣候又做不出和四川相似的豆瓣,最終變成了「臺灣川味牛肉面」。
在臺灣,類似帶有大陸地名的小吃比比皆是:溫州大餛飩、天津蔥抓餅、蒙古烤肉……這些代表了鄉愁的小吃,往往和他們的大陸親戚差別挺大。
▲ 臺灣美食評論家逯耀東去四川尋找川味牛肉面卻無功而返的經歷:「穿街過巷兩個小時,竟無所獲。最后吃了兩盤夫妻肺片與一碗鐘水餃,拎了一斤郫縣豆瓣醬回來」。
而有些小吃,甚至好吃到直接征服臺灣人民,不需要理由。
臺灣人喜歡吃QQ彈彈的食物,于是發明了木薯粉圓,有了珍珠奶茶,萬惡的肥宅快樂茶;
喜歡上西式餐飲,發明了「刈包」,這種臺灣版漢堡到了美國反而征服了當地人……
▲ 刈包也叫虎咬豬、割包,類似肉夾饃。將半圓形的特制饅頭「割」成兩半,再用醬油鹵制的五花肉、酸菜、花生粉以及香菜做餡,就成了刈包。刈包在美國各大城市引起轟動,《紐約時報》都曾經在美食版以專文介紹過割包。
為什么偏偏是臺灣人,能發明如此眾多的小吃?
美食圈有一條不成文的公理:文化交流頻繁的地方飲食文化一般不會差。
近代以來,臺灣人接受的文化是最多元的,幾乎沒有地方的族群、文化能像臺灣這么復雜。
當年敗退來臺的100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陸人,更是直接促進了小吃在臺灣的發展。
臺灣東部的花蓮,一座狹長、窄小得如同大陸一個鎮的城市。
在這里,你能找到祖籍浙江大陳島的外省人做的眷村美食;也能看見原住民太魯閣族人的山胡椒香腸;甚至還有越南女子嫁到臺灣開的越南小吃店……
▲ 花蓮原住民一條街
▲ 原住民的馬告香腸,用山豬肉和山胡椒制成。
如果要總結,臺灣味道可能就是一種有容乃大的飲食文化,里面帶著戰爭、流離的味道,是一種稀有中外文化雜交出來的混血食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說族群豐富是臺灣人熱衷發明小吃的內在原因,那臺灣豐富的物產就是充分且必要的外在條件了。
臺灣長得好像一個番薯,但難啃的山地、丘陵占了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則是湖泊、溪流、平原、火山、群島……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地理名詞,在臺灣都用的上。
大陸任何一個省、市、自治區單獨和臺灣比自然資源,都是小巫見大巫。
▲ 臺灣池上,出產臺灣最好的稻米。以稻米和小麥做成的小吃有:擔仔類、咸米苔目、米粉湯、臺南米糕、鹵肉飯、米粉炒、古早味咸粥、油飯……
▲ 圖為臺東捕獵旗魚人。臺灣有漫長的海岸線,四處都是優良漁港,四季都有海鮮出產,代表小吃有:蚵仔煎、黑輪、
嘉義山區出產的愛玉,擠出果膠,做成琥珀狀、滑嫩Q軟的愛玉凍,淋上檸檬汁,再鎮上冰塊,就是臺灣人夏季最愛的「檸檬愛玉」;
▲ 檸檬愛玉
南投出產的鳳梨,表面孔隙少,比菠蘿更好入口更清甜,不加冬瓜蓉、用純鳳梨做餡的被稱為「土鳳梨酥」,咬開就看到絲絲的鳳梨,仿佛聞到陽光的氣息;
▲ 微熱山丘鳳梨酥
臺南出產的「虱目魚」,是臺灣人的最愛。整尾魚水煮做虱目魚煮米線;魚骨熬高湯煮米做魚粥;魚皮裹魚漿煮羹湯配油條;魚肚油脂豐富拿來干煎、三杯……
▲ 煎虱目魚肚
復雜的飲食習慣加上豐富的物產,讓臺灣人早就站在了小吃之巔。
從臺北到臺南,跟著夜市逛臺灣
沒吃過夜市小吃,不算來過臺灣。
夜市是草根小吃的匯集地,從北部到南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熱鬧的夜市。
也許比起臺灣明媚的山海風光,你會更先愛上夜市。
臺北:寧夏夜市
??民生西路與南京西路之間的路段
??必打卡小吃:阿婆飯團、胡椒蝦、圓環邊蚵仔煎、豬肝榮仔、劉芋仔蛋黃芋餅
臺北是夜市的集大成者,最有名氣的士林夜市,電影《艋胛》的拍攝地華西街夜市、當地人最愛去的饒河街夜市、文青最愛的師大夜市……幾乎私藏了全臺一半地道的美味小吃。
最小的寧夏夜市也值得一去,夜市總共長400米,卻承載著老臺北人的味覺記憶。
五六十年代就存在的寧夏夜市「最有古早味」,賣的都是傳統小吃。阿婆飯團、豬肝榮仔、圓環邊蚵仔煎……這里的許多老字號攤家,一做就是幾十年。
基隆:廟口夜市
??基隆市仁愛區奠濟宮附近仁三路
??必打卡小吃:天婦羅、奶油螃蟹、陳記泡泡冰、營養三明治
基隆地處海港,海鮮是夜市小吃的主力之一。進了夜市,先在掛滿燈籠的路口拍一張照,再心滿意足地面對螺、蚵仔、龍蝦、海魚、鰻等各式海鮮。
由于近海,這里的小吃量足,價格也實在,所以排長隊是常事。一直到凌晨兩、三點,許多小吃攤都還熱氣騰騰。
▲ 廟口炸海鮮
臺中:逢甲夜市
??臺中市西屯區逢甲路跟福星路交叉口
??必打卡小吃:日船章魚小丸子、起士洋芋、紅茶臭豆腐、大腸包小腸
臺中是臺灣中部的經濟、交通、文化中心,這里的逢甲夜市也成了小吃的黃埔軍校。據說臺灣新開發的小吃,都要先在逢甲夜市試水,成功了才敢向全臺推廣。
從逢甲大學的側門起,一直延伸到福星路,逢甲夜市最不缺的就是洶涌的人潮和新奇的美食。
▲ 日船章魚小丸子
臺南:花園夜市
??臺南市北區海安路三段、和緯路三段
??必打卡小吃:阿美腌芭樂、統大炭烤雞排、杰旗魚黑輪、春卷冰淇淋
在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問哪個城市最好吃,最終都會回到臺南。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城市,「一府二鹿三艋胛」中府指的就是臺南。許多傳統小吃在此起源,有「南花園,北士林」之稱。
在很多臺灣人心里,美食之都臺南的花園夜市,才稱得上臺灣第一夜市。雖然擁擠到寸步難行,還是擋不住臺灣人對它的熱愛。
、
▲ 臺灣一年四季的夜晚,都屬于夜市。
人聲鼎沸,動作飛舞,閃爍的霓虹燈招牌指引覓食者通往卸了妝的城市。
要想見到真正的臺灣,還要左手持串、右手執臺灣啤酒,在微涼的晚風里,邊走邊大快朵頤,那么眼之所見,皆是臺灣。
現在去臺灣,不能錯過的小吃
一般在地美食推廣都會列出TOP10的清單,而在臺灣,分分鐘就能找出不重樣的TOP50。
11月,臺灣也能感到微微的涼意,這提醒臺灣人:該進補了。
▲ 蚵仔大腸面線。臺灣人完整地繼承了廣東、閩南的食補文化,從患腎病、肝病的比率來看,可能比后者更甚。
現在去臺灣,首先不能錯過臺灣羊肉爐。
臺灣羊肉大多依賴進口,品質不如北方羊那么講究,無法細分為「上腦」、「下腦」、「黃瓜條」……
不過羊肉爐的出現為肉質扳回一城。先切羊肉塊,用麻油、老姜爆香,使肉質緊實、增香;再用中藥材燉煮數小時即成。
▲ 羊肉爐,多用砂鍋煲。
其他的小變化,就是臺灣人動的小心思了。
比如羊肉來自活羊還是冷凍,是母羊還是太監羊;和羊肉搭配是菜心、蛤蜊還是傳統的米酒、蔥姜蒜和中藥材?
一鍋好羊肉爐令人贊美冬天。體驗羊肉爐,也最好是「窗外寒風呼嘯,室內熱氣飄飄」。
▲ 羊肉爐,熬湯底的中藥材多達數十種,每家店都有獨門配方。
藥燉排骨,另一道臺灣家喻戶曉的進補美食。
每逢冬日,夜市里就會出現販售藥燉排骨的攤位。不用下館子,這幾十臺幣一碗就是藥燉排骨的最高境界。
▲ 士林十全排骨,據說最火的時候一天賣了5000碗
肉雖然帶著藥香,但是咬下去還是原汁原味。每一塊都要吃得干干凈凈,才對得起燉排骨的人。
▲ 選十厘米左右的肋排肉,加上當歸、黃耆、枸杞、甘草等十幾種中藥材小火慢燉,濾掉藥材的苦味,再搭配黃豆、辣椒制成的調料,排骨便散發出一股完美的滋味。
除了羊和豬,麻油雞和姜母鴨也逃不過臺灣人的冬季食補清單。
▲ 臺式姜母鴨
如果說藥是治病,食物是治肚子,藥和食物的搭配就算治愈人心吧。
小吃也是,無論煎、煮、烹、炸,只要好吃,似乎就能讓人忘記眼前的寒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