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4 10:20:43
在《三國演義》中,蜀漢方面的黃忠和魏延每每成對出現。他們同時加入劉備的隊伍,隨劉備進川時又同為開路先鋒,他們既曾爭功,又互相救過對方一命。從能力和戰功說,黃忠有定軍山斬夏侯淵的輝煌,魏延有鎮守漢中的殊勛,大致不相上下。由于魏延活得較久,后來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可能貢獻更大些。然而,二人在個人品格方面獲得的評價,卻有明顯差異。
黃忠名字中有個“忠”,小說也于“勇”之外突出了他“忠”的一面;魏延卻背上“通敵叛國”的黑鍋。盡管陳壽《三國志》替老魏辯誣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盡管《三國演義》也未太違背史實編造魏延降魏情節,盡管《魏略》還說諸葛亮實際秘密指定的接班人就是魏延,但羅貫中還是利用虛構的一個小細節點明老魏確有降魏的一閃念,對馬岱說“我等降魏,若何?”只是馬岱阻止了他,假意勸他自圖霸業。
《三國演義》這么寫,是為維護諸葛亮“一貫正確”的形象。于是,受《三國演義》影響的清代人在重建成都武侯祠時,將魏延與劉封等有“不忠”嫌疑的將領排除在受供奉的文臣武將之外,不為之建立塑像。武侯祠中黃忠的位置雖不太顯赫(沒按“五虎將”順序排列,而將其置于孫乾、張翼等人之后),但畢竟有一席之地。
黃魏二將之所以在“忠”的方面受到不同評價,當然不是因為黃忠名中有“忠”且字為“漢升”,注定他忠于蜀漢并希望蜀漢上升,而魏延姓名暗示他希望魏國延續;也不是因為魏延真的不及黃忠對蜀漢忠誠。除了眾所周知的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以及三國演義對諸葛亮形象的維護,更重要的一點被大家忽略了,就是:判斷魏延“忠”與“不忠”的標準究竟是什么?是根據他對諸葛亮的態度,還是根據他對劉備的態度?
若根據對諸葛亮的態度,他不遵從丞相遺囑就是明證。但老魏若有機會申辯,他也許會說:“我也不是反對丞相,我是懷疑楊儀假傳丞相遺囑!”
若論魏延對劉備,那真可以說是忠心不二、矢志不移,甚至有些“愚忠”!
入蜀之前的魏延事跡,《三國志》沒有記載,《魏延傳》介紹完其姓字籍貫后,開篇即說他“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三國演義》“演義”的魏延出場和投靠劉備情節,倒也合乎情理,符合魏延性格,所以這段魏延生涯姑且以此而論。小說第四十一回寫劉玄德攜軍民向南進行“戰略大轉移”途中路過襄陽,想要進城休整,劉表之子劉琮不敢出來,蔡瑁、張允讓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見狀大哭。此時: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重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魏延一出場,就表現出對劉備的仰慕崇拜和對投奔劉備的渴望。只是劉備當時見勢不利,沒肯進城。這就把老魏給晾了。既已和蔡瑁等人反目,他在原單位無法再呆下去,與文聘大戰五六個小時(從巳到未)后,手下兵卒折盡,追劉備也追不上,只好去投長沙太守韓玄了。
魏延第二次出場,是在長沙。此時守城主將是老將黃忠。黃忠大戰劉備派來的關羽,關黃二位在戰場上互相講起宋襄公式“道義”,不肯趁機殺敵。長沙太守韓玄極為不滿,認為黃忠通敵,命人將其推出斬首,而且宣布:誰為黃忠講情,就連誰一起殺!不料:
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愿隨我者便來!”重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
老魏這兩次出場有相似之處,都是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殺死關鍵位置的士卒而迎接劉備隊伍進城。作者的寫法,即敘事視角,也都是借眾人眼光打量文長:這“文長”相貌頗有些近似“云長”——都是個大紅臉。
可見,魏延迎接劉備并非投機,他選擇主公有自己的原則,就是“仁德“,就是“愛民”。他救黃忠不是為哥們義氣,也不是因為二人是河南老鄉,都喜歡豫劇。
黃忠投奔劉備,遠不如魏延主動——劉備親往黃忠家相請,黃忠方才歸降。但是,兩人同時投靠劉備,諸葛亮對他們的態度卻如天壤,咋咋呼呼作出要殺魏延的樣子,給他個下馬威,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不忠”。即使按《三國演義》的描寫,細究起來,魏延其實也不能說不忠不義,而恰恰為大義而不論私情,這一點其實高于關羽、黃忠。黃忠試圖阻止魏延殺韓玄,看上去比魏延“忠”,戰場不殺關羽,看上去也很“義”,但黃忠的“消極抗戰”正是導致韓玄城陷身死的根源。《三國演義》也許是故意忽略了一個事實:按《三國志》所載,黃忠本屬劉表,后與劉琮、蔡瑁等一起投降曹操,是曹操任命的軍官。后來諸葛亮也對黃忠也并不特別信任,例如劉備欲加封黃忠后將軍時(小說寫作加封“五虎將”之一),諸葛亮以其名望不夠試圖阻止。
劉備看出魏延是自己的鐵粉,對魏延也一直信任。所以,才有力排眾議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之舉。
劉備在時,魏延對他一直忠心耿耿,曹操在戰場上曾親自勸魏延歸降,老魏大罵曹操并差點射死他。劉備死后,魏延仍以保住并拓展先帝基業為己任。老魏稱得上是有理想、有操守、有膽量、有謀略的封建主義“四有”將領。
蜀漢中央雖不曾下文為老魏平反,民間早已為他平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