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被消失了,原來罵保安也是不可以的,今天順便聊聊歷史吧。滿清在1840年的戰爭中慘敗后,一批精英迅速做出了反應,他們開始“睜眼看世界”。林則徐組織翻譯了《四洲志》;魏源撰寫了《海國圖志》;徐繼畬(shē)編撰了《瀛環志略》;梁廷枏(nán)編寫了《海國四說》。魏源、徐繼畬、梁廷枏都是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思想家,他們如同從一個深不見底的井底探出頭來,開眼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實事求是的說,這些知識官員比后世的強太多,因為他們能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自負,平靜而客觀的看待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在那個全然封閉的時代,這絕對算石破天驚之舉。在滿清帝國,《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等書和作者備受冷落,他們被主流的精英們排斥和鄙視,認為這非“圣人”之學,因為贊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實屬大逆不道,被視為洪水猛獸,差點被付之一炬。
1853年,黑船事件叩開日本國門,于西方國家一起蜂擁而入的,還有《海國圖志》。
這本書在日本的待遇與大清截然不同,日本的知識分子如獲至寶,僅僅在1854~1856年三年間,各種版本的《海國圖志》就達21種,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翻了兩倍。日本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十分推崇魏源的著作,他的學生吉田松陰后來開辦私塾,以《海國圖志》為教材,培養了木戶孝允、山縣有朋、伊藤博文等一大批明治維新的元勛。
徐繼畬的《瀛寰志略》除了介紹地球概貌、各國地理分布、風土人情等,對各國的宗教信仰、歷史沿革、政治制度等均有涉獵。它對希臘文明給予了充分肯定,對雅典及古羅馬的民主政治十分欣賞,推崇歐美國家“以商為本”的理念及民主政治。顯然,此書比《海國圖志》更加進步,代表了當時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最高水平。 ①《瀛寰志略》傳到日本,被日本學者譽為“通知世界之南針”,從1859年就開始不斷地重印。《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被大清停刊禁印,卻幫日本人打開了眼界,啟導了明治維新。
但客觀的講,盡管林則徐、魏源、徐繼畬已經代表了滿清最優秀的思想家,但時代局限了他們,他們的思想未能達到當時的世界水準。而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編寫著作時,缺乏大量的西方思想意識方面的著作資料。滿清帝王乾隆借著編寫《四庫全書》,閹割思想,毀滅經典,但天朝上國依舊有著浩如煙海的圖書,而唯獨沒有關于夷人的書。魏源在寫書時,到處求人幫忙找夷人的圖書資料,而苦苦不能得。可是,就在帝都,大量珍貴的外來圖書資料正放在故紙堆里發霉腐爛。1845年,沙俄因為滿清贈送了《大藏經》,回贈了各類圖書355種800余冊,此外,還有天文、地理的儀器和工具。這些圖書分為21類,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工藝、地理等。僅各類世界地圖就有22幅,另有地圖冊13本。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之機構)收到這批珍貴的圖書后,僅僅翻譯出了書名,就束之高閣了。②
13年后的1858年,郭嵩燾到帝都,聽聞了這件事,感慨道:“倘能譯其書而為之備,必有以濟海疆之用者矣。”一名官員向郭說,當年他曾向軍機大臣祁寯(jùn)藻提議翻譯這批書,祁反對,理由是“恐其書不倫,徒傷國體”!③滿清滅亡后,這批圖書也輾轉流落,再經過破四舊,焚書坑儒,今天存放在北京圖書館的僅有20余冊,存放在故宮的有地圖7幅、地圖冊10余冊。除了沙俄的贈書,美國其實也送過書,但是被耆英(清末重臣)謝絕了;法國政府還邀請過留學,但是被黃恩彤(清末重臣)婉拒了。如果魏源、徐繼畬、梁廷枏們能讀到這些圖書,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又能寫出什么樣的著作呢?假如這些著作能夠傳播開,又能對當時的知識階層產生什么影響呢?這種影響是否會改變中國的歷史走向呢?然而這一切僅僅是假設,就算時間倒流兩百年,我相信歷史還是會在原有的軌道運行,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參考資料:
①《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之源》,馬國川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