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無論有沒有劉邦,項羽都不會做皇帝,這是他的政治理想決定的。
當然,如果劉邦死在鴻門宴上,項羽還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做他的西楚霸王。
秦末烽煙四起,各路豪杰和六國后裔紛紛起兵,最終推翻秦朝。所以,滅秦不是項羽一家事業,或者說是由項羽、劉邦兩家完成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這些起義軍,有的是希望六國復國,有的希望自己做王。為了滿足這些人的利益,這才有了十八路諸侯王。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楚懷王熊心,實際上熊心完全在項羽的強勢掌控之下,也就是說是項羽主導了十八路諸侯封王。
而在封十八路諸侯王時,劉邦雖然也在其中,卻完全無力與項羽對抗。
項羽違背楚懷王“先入關中王之”的約定,并沒有將關中土地盡數封給劉邦,而是貶到蜀地做了個漢王,又將秦朝三個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封為王,占據原本的秦地,成為劉邦與中原地區的屏障。
這時的劉邦,至少在短時間內無法對項羽造成威脅。如果項羽真的想做皇帝,他當時完全有能力成功。可事實上如何呢?項羽自己只是做了一個“西楚霸王”。
范增勸他在建都關中,可是項羽卻說了句“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就毅然跑回老家江東,在彭城稱王了。他自己也是十八路諸侯王之一,這就說明了項羽根本不想做皇帝。
項羽這個西楚霸王,名字就非常值得玩味。
西楚是地名,不用過多解釋,關鍵在于“霸王”。這是十八路諸侯王中唯一在“王”字前面另加一字的。“霸”取自春秋五霸。所以,項羽的理想,就是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做一個霸主。
霸主與皇帝有本質區別。那就是如果作為皇帝,全天下都是你的領土,也就是說,天下每一個角落的事情都需要你來負責。而霸主就不一樣,霸主本身只是一個國君,他只需要管理自己的西楚國就好了,其他十七個國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自有各國國君處理。
但霸主與普通國君相比,更有一層特權,就是“執牛耳”。在會盟中,霸主獲得高于一般君主的權威。在各國出現分歧時,霸主有權進行裁斷。如果哪個國家不聽霸主號令,霸主可以組織各國聯軍將之剿滅。
可以說,霸主有皇帝的威風,卻不用承擔皇帝的義務,在項羽看來,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我們知道,靠會盟、霸主這種體系維持的權威是不穩定的。或許那些諸侯國會暫時屈服于項羽的兵威,可是一旦風頭不對,他們會隨時倒戈,甚至直接舉起反旗,和項羽硬杠。
所以這個體系能否維持的關鍵,就是項羽本身的軍事能力,是否足以鎮壓住這群諸侯王。
答案是,如果沒有劉邦,或許短期內還真的可以。
鴻門宴上,亞父范增強烈要求項羽殺掉劉邦,以絕后患,就是因為他看出了劉邦這人有野心也有能力。
他對項羽提出,劉邦在家鄉時,貪財好色,可是先入關中后,財物不取,美女不納,封存府庫,約法三章,可見志氣不小,目標在于天下。
只可惜項羽太自負了,覺得自己的實力不可能被劉邦打敗,就這樣,埋下了禍根。
事實上,項羽的軍事實力確實在當時可以橫行天下,不用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是,雙拳難敵四手,一個個對付沒問題,但如果四處開花,就真的疲于應付了。
而劉邦,恰恰抓住了這一點,對項羽進行了有效的打擊。
也怪項羽真的太自負,給各路諸侯的分封實在不太公平,許多時候就是憑借自己的好惡,所以不少諸侯和將領對他都非常不滿。
當時,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卻將同樣在趙地有功的陳馀僅僅給了三個縣封了個侯。同時,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引發未能封王的齊國后裔田榮不滿,二人聯手在齊、趙發動叛亂,項羽作為盟主,不得已前往齊地平叛。
就在這時候,劉邦迅速行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火速進軍關中。項羽派去抵擋劉邦的人都不堪一擊。結果,劉邦“得寸進尺”,把項羽的大本營彭城都拿下了,逼得項羽不得不親自轉攻劉邦。
劉邦打不贏項羽,就議和,等到項羽一退兵,就卷土重來。就這么反反復復,最終項羽被徹底拖垮,在垓下戰敗,自刎烏江。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聽了范增的,殺了劉邦,我們不能說項羽的江山就能長治久安了。但是,至少在短時間內,項羽還是能立于不敗之地,田榮在齊地的遭遇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
當時,田榮一口氣吞并了項羽立的齊地三王,兵威正盛,可是項羽一到,田榮一戰即潰被當地人所殺。田榮已經是當時難得的軍事奇才了,在項羽面前依然不堪一擊。如果不是劉邦在背后捅刀子,憑項羽的兵威,是足夠將各地叛亂一一平定的。
當然了,隨時太平日久,項羽或許會倦怠,或許沒有當年的戰斗力,或許會被別的將領擊敗,但那至少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所以,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聽了亞父范增的,殺了劉邦,雖然不愿意做皇帝,項羽還是可以繼續做他的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