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國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曹魏和蜀漢一個大一個小,一個強一個弱,按常理應該是強國征討弱國,在這里卻反過來了,諸葛亮帶著弱小的蜀漢一次次討伐強大的曹魏,魏國卻大部分時候都在防守。
史上有載的大規模主動進攻只有三次。
一次是曹真伐蜀,路遇大雨,撤軍;一次是曹爽伐蜀,被費祎等人打敗;第三次是司馬昭派出鄧艾和鐘會,蜀漢滅國。
為何曹魏伐蜀的數次這么少呢?原因主要有三個。
其一,曹魏內部斗爭劇烈。
曹魏一直有個大問題,繼承人壽命不長,更替過于快速,政局不穩。曹操和劉備是同時代的人,但到滅蜀之戰時,劉禪才是蜀漢的第二代君主,曹家都傳到第六代曹奐了。
曹丕活到40歲,曹叡活到 36歲,他們兩人是病死的。這兩位在世時還能壓制一眾曹操時代的臣子,例如司馬懿,等他們去世,繼位者在勞苦功高的元老們面前就有點氣短心虛了,根本干不過這些老奸巨猾的老臣。
曹叡的繼任者是曹芳,去世之前曹叡給曹芳留了兩個顧命大臣,曹爽和司馬懿。但他們顯然都不是什么忠臣,先是曹爽專擅朝政,后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取代曹爽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這中間曹芳沒發揮什么作用,司馬師給他制造了一系列罪名,聯合其他大臣上書太后廢了他的帝位,改立曹髦為帝。
到了此時,司馬家篡位之心已經很明顯了。曹髦不甘心當傀儡,率領宮中心腹親自討伐司馬昭,路上被太子舍人成濟殺了。之后司馬昭立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曹奐為帝。司馬家至此成為曹魏政權實際上的統治者,成功摘了曹家的桃子。
所以,曹魏的內部一直不穩定,斗爭很劇烈,除非是政治上的需要,否則沒空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其二,由于東吳和蜀漢時常結盟,蜀漢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最強,實力遠超東吳和蜀漢。但是,從赤壁之戰那時候起,孫劉兩家就結成了同盟,共抗曹操,正因為有了這個聯盟,三國才呈鼎立之勢。
雖然東吳和蜀漢也是面合心不合,時常翻臉,尤其關羽死后,雙方更有一段時間勢同水火。
但總體來說大方向是不變的,曹魏是東吳和蜀漢共同的敵人。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本就是為了響應東吳,其它幾次北伐中東吳也從側面進攻曹魏。
而曹魏雖強,對于東吳和蜀漢卻還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被動防守也就罷了,如果曹魏主動大舉進攻蜀漢或東吳,必然引起另一方的警惕,提兵相助。
所以如果沒有萬全的把握,曹魏不會貿然出兵。
其三,諸葛亮急于北伐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穩固蜀漢政權。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準備非常充分,最有可能成功,當然后來還是失敗了,馬謖失街亭,蜀軍進退失據,諸葛亮只能含恨退兵。之后的幾次北伐,與其說是為了進攻曹魏,不如說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
蜀漢雖然沒有個司馬懿虎視眈眈的要奪權,但也存在很大問題。由于歷史的原因,蜀漢的人事環境很復雜,派系林立。
益州原來的官員是一個體系,即益州集團;荊州過來的官員是一個體系,即荊州集團;后來收服的巴州官員又是另一個集團,此外還有投降過來的馬超等人,地位超然。
劉備活著的時候,可以憑他的個人威望把各個山頭的人馬整合在一起。劉備去世后,各方矛盾立刻顯現,此時諸葛亮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放下對外的事務,內部消化、處置各種矛盾,重新將蜀漢凝聚起來,以他的聰明才智,并非不能做到,但那需要時間;
另一個是發動對外戰爭,讓內部矛盾在對外戰爭中自然消散,這是古今政治家慣用的招式。
如果選擇第一種,蜀漢很可能像曹魏那樣陷于內部斗爭,白白內耗。諸葛亮不愿意出現那樣的狀況,選擇了第二種。
效果顯著,北伐雖然沒有成功,蜀漢政權卻因此得以穩固。劉禪能在諸葛亮去世后坐穩皇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內部矛盾在北伐中消散了。
也就是說,出于政治層面的需要,蜀漢急于發動外戰,魏國則選擇內部消化矛盾,不欲外戰。所以,魏國不主動進攻蜀國的原因是很多的,總結起來主要是三個:魏國內部斗爭劇烈、孫劉聯盟、政治方面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