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誅殺功臣,可能我們最先想到就是劉邦,但是實際上,劉邦真的殺了很多功臣嗎?
其實不然。讓我們復盤一下所謂劉邦殺功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經(jīng)過秦末天下大亂,反秦聯(lián)盟成功推翻秦朝。項羽封十八路諸侯王,將最先入關(guān)、按照懷王之約應該做關(guān)中王的劉邦遠遷蜀地。之后經(jīng)過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劉邦終于打敗項羽,一統(tǒng)天下。
但是,正如項羽滅秦后要封十八路諸侯王一樣,劉邦打敗項羽之后也封了八大異姓諸侯王。
為什么要這樣?因為僅僅憑一家之力,項羽也滅不掉秦朝,劉邦也打不敗項羽。劉邦正是利用項羽分封諸侯時的矛盾,遠交近攻、逐個擊破,最終才定鼎天下。
對于那些支持自己的諸侯王,劉邦當然需要滿足他們的要求,于是,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臧荼死后是盧綰)、韓王韓信(韓國王室后人)與漢天子劉邦共存。
這就是所謂的分封、郡國并行制,即漢王朝在中央直屬地區(qū)實行郡縣制設(shè)立郡,諸侯王們則在各自封國享有獨立的財政權(quán)、行政權(quán)、軍事權(quán)和官員任免權(quán)。
了解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劉邦鏟除的所謂“開國功臣”,實際上都是這些異姓諸侯王!而真正在朝中的功臣,如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灌嬰、夏侯嬰、周昌等人,劉邦一個都沒殺。
所以說,劉邦是有選擇性的殺功臣,與朱元璋那種“一掃一大片”完全不同。
如果對功臣“無差別”誅殺,對王朝是會有傷害的,比如朱元璋的屠戮功臣,就導致了朱棣靖難之役時朱允炆無人可用。
但是如果是除掉諸侯王,實際上對王朝的穩(wěn)固、歷史的發(fā)展都有積極作用在,相對來說是利大于弊。
為什么諸侯王會紛紛慘遭毒手?
兩方面原因,一是諸侯王原本就是秦末的百戰(zhàn)余生,曾經(jīng)和劉邦多是“平級”,他們本身對劉邦就并不百分百的臣服;二是他們的權(quán)力太大,容其發(fā)展下去必會威脅到朝廷權(quán)威。
第一個被劉邦除掉的是燕王臧荼。在滅項羽后,劉邦開始清剿那些流落各地的項羽舊部。臧荼因為也曾經(jīng)侍奉項羽,擔心禍及自己,于是起兵反叛,劉邦親自帥軍剿滅,命自己的發(fā)小盧綰接任燕王。
這次“殺功臣”,其實是臧荼自作自受,畢竟沒有一個帝王可以容許起兵反叛吧。
隨著臧荼的覆滅,劉邦舉起了終結(jié)異姓諸侯王的屠刀。接下來他要對付的,是最著名的韓信。
韓信本是劉邦從低級官吏中破格提拔為大將的。在楚漢戰(zhàn)爭中,他連滅燕、魏、代、趙、齊等國,但是卻在劉邦與項羽對決的關(guān)鍵時刻請求劉邦封自己“假齊王”,用要挾手段得到了王位。加上韓信的軍事才能天下無雙,因此他是劉邦最不放心的人。
所以,后來劉邦聽聞韓信謀反,偽游云夢,將其擒回長安。雖然查無實據(jù),還是將其降為淮陰侯,韓信由此郁郁寡歡。根據(jù)史書記載,后來韓信作為內(nèi)應參與陳豨叛亂,在劉邦親征時被呂后殺死。
韓信究竟有沒有真正參與謀反,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為了漢朝江山,韓信必須死。
如果說韓信的謀反是“莫須有”(可能有),彭越就是真的很冤枉了。
在劉邦親征陳豨時,彭越?jīng)]有出兵支援,又跟自己的太仆(車夫)鬧翻,被誣告謀反。劉邦將其擒拿,以“反形已具”的罪名下獄,貶為庶人。
結(jié)果這個倒霉蛋不甘心,正好碰上呂后,以為女人心軟,就向她求情。結(jié)果呂后比劉邦狠,先把他穩(wěn)住,然后勸說劉邦斬草除根,誅滅全族。就這樣,彭越糊里糊涂喪了命。
淮南王英布,看到韓信彭越慘死,難免兔死狐悲,對劉邦的狠心認識清楚。于是,自己暗中布置,準備反叛。正巧又懷疑自己的小妾與大夫有染,嚇得大夫跑到劉邦處告發(fā),英布一不做二不休舉起反旗,最后也被劉邦剿滅。
韓王韓信是因為自己不受劉邦信任,封地被遷移到匈奴邊界,受到匈奴圍困后無奈投降,最后在率軍攻漢時被殺。韓王信可以說是被劉邦逼反的。
與他類似遭遇的還有第二任燕王盧綰。這個劉邦最信任的發(fā)小,最后也產(chǎn)生嫌隙。在陳豨叛亂中,盧綰為求自保,希望在漢朝與匈奴的夾縫中求生存,最后弄巧成拙,反被劉邦猜忌,無奈投降匈奴,再不能回歸故土。
最后兩個善終的是趙王張耳和長沙王吳芮。一個是死的早,一個是一生謹小慎微。
不過,就算如此,張耳的王位傳到兒子張敖手里,還是被劉邦降為侯爵,要知道,張敖還是劉邦的親女婿呢。
而吳芮死后六年,劉邦一直沒有準許其子嗣繼承長沙王爵位,直到惠帝劉盈即位才讓吳芮的兒子吳臣襲位。
可見,劉邦和呂后對在封國有極高自主權(quán)的諸侯王們從來沒有放心過。但臧荼、英布、韓王信等人的接連反叛也證明了劉邦的多疑并非沒有道理。畢竟分封制是國家分裂的禍根,這個問題必須要被解決,劉邦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迎合歷史潮流的。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劉邦還是有預見不到的地方。他認為只要用劉氏子孫替代異姓王繼續(xù)做諸侯,自己就可高枕無憂,而事實證明這個想法太天真了。
文帝時有濟北王、兩任淮南王叛亂,景帝時有七國之亂,都是同姓諸侯造的孽。直到武帝時用推恩令等手段,才真正解決了諸侯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