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軍廣泛使用一種武器,給抗日軍民造成嚴重傷亡,那就是擲彈筒,實際上是超輕型迫擊炮。
它具有輕便易攜(可單兵攜帶)、構造簡單、殺傷力強、造價低、發射準備時間短、能發射多種炮彈等特點。擲彈筒有專用的榴彈,除此之外還可以發射制式手榴彈和毒氣彈。
擲彈筒使用起來也很方便,只需一個固定支架,架上炮筒,發射炮彈就可以。和其它笨重的迫擊炮相比,靈活多了,是單兵武器中的佼佼者。
日軍的擲彈筒口徑都是50毫米以下,主要區別在于拋射筒長度,有兩個型號:大正十年擲彈筒、89式擲彈筒。
大正十年擲彈筒只有2.6公斤,士兵單手就能拎起,射程175米,雖然可以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但射程太短,士兵無法在安全距離內使用,戰損很大。另一個缺點是精確度不高。
89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擲彈筒的改進版,精確度和射程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重量不超過3公斤,加上彈藥大約是8公斤,也不算重,扛起來就能跑。很受日軍的歡迎,一經研發就配備到各大部隊。
戰爭初期,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約有50至70人,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兩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兩具擲彈筒)和兩個步槍班,火力很猛。后期減為一個小隊配一個擲彈筒再加一挺輕機槍,依然強于我軍。
每個擲彈筒小組由一個發射手和一個彈藥手組成,某些精銳部隊還會增加一個彈藥手,預防戰斗減員,保證彈藥充足。彈藥手攜帶的彈藥袋中裝有8枚榴彈,并攜帶步槍保護發射手,發射手同樣帶8枚榴彈。也就是說一個標準兩人擲彈筒小組有16枚炮彈。
配備的九一式榴彈僅重0.45千克,8個加在一起也不重,因而擲彈筒小組可以隨步兵機動,甚至跟隨步兵沖鋒。能夠及時支援一線步兵。
當時我軍裝備落后,機槍就是比較高端的武器。而89式擲彈筒是機槍陣地的克星,被稱為“機槍殺手”。
一個有經驗的老兵,操作這款89式擲彈筒一分鐘可以發射二十發左右的炮彈。通常我方陣地的機槍一響,日軍就用擲彈筒快速發射炮彈,為日軍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持,短時間內就能報銷一個機槍陣地。
使用普通榴彈時,機槍陣地已經扛不住了,日軍還違反“日內瓦國際公約”,多次發射毒氣彈,也就是生化武器。凇滬會戰、武漢會戰期間都大規模使用,給抗日軍民帶來極大的傷害。
后來抗日軍隊繳獲擲彈筒,仿造出很多,用在日軍身上,同樣取得很大成效。
到了太平洋戰場上,英美等聯軍的武器更為先進,日軍的擲彈筒不再占據優勢,但要說沒用就太夸張了。事實上,美軍對日軍擲彈筒的評價挺高,說這是“二戰日本陸軍唯一值得評價的兵器”。
如果不是吃過日軍擲彈筒的虧,美軍不會這么評論。塞班島戰役中美軍傷亡1萬4千多人,佩里琉島戰役中傷亡8000多,其它島嶼爭奪戰、灘涂戰中傷亡的也不少。
這種傷亡怎么來的?日軍要是光靠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機槍,難以達成這種戰果,擲彈筒肯定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美軍的武器裝備在當時是超一流的,日軍根本比不了,坦克裝甲、飛機大炮、航空母艦巡洋艦,應有盡有,數量很多質量很精。日軍要是使用重型武器,很容易被定位,海陸空一番狂轟濫炸,移動困難的重型武器立刻就得報廢。
但擲彈筒不同,日軍扛起來就能跑,還不受地形限制,機動性很強。日軍利用島上叢林和山地的復雜地形,以及眾多防空洞,時不時偷襲美軍,擲彈筒發一輪,美軍躺一地。
這種戰術消弱了美軍的武器優勢,如果用上飛機坦克,那就正應了一句話“高射炮打蚊子”,聲響很大,蚊子該跑還跑。
因而日軍擲彈筒在太平洋戰場上作用不小。但太平洋戰爭的局面,不是小小擲彈筒可以扭轉的,而且美軍的武器依然可以碾壓日軍。
瓜島戰役后,美軍淘汰了M-1903春田5發栓動步槍,換上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以及部分M-1卡賓槍、M-1湯姆遜沖鋒槍,美軍、日軍的步兵槍械火力就此拉開極大的距離。
再加上美軍有艦炮火力支援,日軍擲彈筒的作戰時間被壓縮得很短,難以從容瞄準,再也沒當初的威力。
隨著局勢越來越明朗化,美軍勝券在握,日軍只能依托山洞和堡壘進行作戰,主要使用平射武器,擲彈筒這種曲射武器,就真的沒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