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中學歷史課本以及主流觀點的影響,許多人一提到戊戌變法的失敗,就會將它歸結為以慈禧太后代表的頑固勢力,對維新派的殘酷打壓。
在這種觀點中,維新派與所謂的“守舊派”有清晰的立場界限和利益分野。因此,百日維新的失敗,也被他們當作慈禧等人的原罪來看待。
但歷史的真相從來不會如此黑白分明,康有為等人所鼓吹的維新變法,也并不像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一場可以拯救中國的偉大革新。
因此,即使光緒帝韜光養晦到慈禧去世,維新變法也不見得就有成功的可能。
在過去,有一個普遍的錯誤認知,似乎光緒與慈禧兩人水火不容。但真實情況是,光緒雖然不是慈禧的親生骨肉,卻是她已去世的妹妹的兒子,更在年幼時就被抱至宮中由慈禧親自撫養。
在血緣關系與養育之情的雙重作用下,直到戊戌變法中期,兩人之間的關系一直頗為和睦。甚至可以說,戊戌變法之所以能進行,本身就是慈禧主動放權的結果。
我們過去所聽說的帝后不和的說法,主要源于康有為的敘述,但隨著學者們對清代宮廷史料的挖掘,和對外文史料的重新梳理,康的這種敘述,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早在光緒十三年,光緒就開始親政。光緒十五年,慈禧更是主動歸政光緒,取消垂簾。
因此,臥薪嘗膽、韜光養晦等待慈禧去世,本身就沒有絲毫必要性可言。至于后面帝后決裂,其實與康有為矯詔要“圍園殺后”有關。
光緒本人的執政能力和戰略遠見,也因為種種原因而被人們所夸大了。
縱觀光緒親政的數年時間里,清朝所經歷的兩件大事分別是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而在這兩件事上,光緒的應對都顯得差強人意。
誠然,甲午戰爭的爆發,是日本主動挑起的結果。但如果放大細節,就會發現當時的光緒在對日開戰的問題上,也有著極為亢奮的情緒。
一方面,這是在維護明清以來中國對朝鮮傳統宗主國的權益,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場大勝鞏固自己的權威。
然而,將國運的興衰置于一場并不如何靠譜的賭局上,這本就犯了為政者的大忌。
而如果說甲午戰爭的失敗,是中日兩國軍力、戰略上的差異所導致的,那么戊戌變法的失敗就稱得上是“非戰之罪”了。
眾所周知,戊戌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在這短短一百天的時間里,光緒都做了什么呢?廢除八股、裁撤舊式衙門、官員,廢六部堂官……
從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這一百天的時間里,光緒共下達一百多道變法詔令,這些詔令的涉及范圍涵蓋軍事、政治、民政、賦稅等多個領域。
可以想象,這些平均研究時間連一天都不到的變法詔令,讓底下的官員百姓有多么的無所適從。從這一點上來講,說各地官員不支持變法,墨守成規,其實忽略了變法活動本身的激進性。
慈禧與光緒之間矛盾的直接激化,則與他廢六部堂官有關。
實事求是地講,在沒有準備好可以替代六部制度的前提下,光緒將六部堂官廢棄,甚至更進一步將軍機處架空,本就是一種處置不當。
而就在此時,慈禧甚至聽說維新派要將伊藤博文請來擔任變法顧問。當然,所謂請伊藤博文來華只是康有為等人的想法,但這也側面說明了光緒有識人不明的問題。
另外,變法活動竟然是由康有為這樣一位在行政上不靠譜的妄人主持,它的未來可想而知。
在維新變法中,我們可以經常看見諸多腦洞大開的想法,比如成立所謂“中日英美”四國聯合政府,比如售賣新疆西藏換取改革經費等等。這些不靠譜的主張就這么堂而皇之的被康有為上報光緒,甚至為了說服對方,康有為等人甚至還會肆意捏造事實,片面曲解各國變法政策。
統治者對變法一知半解,而實施者對其他國家變法運動的政策不加以改良,反而是生搬硬套的強行推進,這才是維新變法失敗的最主觀原因。
可以說,相比于他的先祖,“志大才疏”才是最符合光緒的真實評價。有這樣一位不足以掌舵的指揮者在,想要通過一場由上及下的和平演變來救亡圖存,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