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有哪些骨骼組成:由26塊不同的骨骼組成 包括7塊跗骨(跟骨 距骨 舟骨 骰骨 第一二三楔骨)5塊跖骨和14塊趾骨。小腿肌肉:①腓腸肌 功能:膝屈 足跖屈 淺層肌肉-爆發(fā)②比目魚肌功能:足跖屈 深層肌肉-耐力(走路)③脛骨后肌功能:足跖屈 足內翻④脛骨前肌功能:足背屈 足內翻 維持足弓⑤腓骨長肌功能:足跖屈 足外翻 維持足弓 腓骨長肌從腳的外側把中足的骨
頭回拉鎖住 還可以向上拉腓骨 足分為三部分:①前足:②中足:容易足弓坍陷③后足:可以內外翻 例:后足外翻~前足內翻距上關節(jié):足跖屈 足背屈(指踝關節(jié)) 距骨 脛骨 腓骨距下關節(jié):足內翻 足外翻 距骨 跟骨活動度:足背屈:30°左右足跖屈:80°左右足內翻:30°左右 足外翻:10~15°左右
一、足背屈受限(30°左右)
1、評估足背屈是否受限
2、松解小腿
3、松動距骨(被動/主動)
①被動處理
②主動處理:注意髖膝踝中立位 不要膝內扣 卡助距骨 會員脛骨向前 做主動背屈
加外力:
④正脊:腳底放平 雙手卡助快速回拉(不能直接拉 因為關節(jié)周圍有軟組織和韌帶 要先把周邊松解一下 在正脊)
4、松動腓骨:首先要讓會員被動背屈 推時力是向上向后
5、訓練脛骨前肌
背屈~背屈加彈力帶對抗等等
二、足跖屈受限(80°左右)
脛骨前肌緊一般受限都是出現(xiàn)在受傷后:簡單點可以壓腳背處理1、會員俯臥 讓踝關節(jié)回到中立位 一手抓住跟骨 另一手抓住內外踝(把跟骨向下松動)
2、如果足跖屈足背屈都受限兩側活動度對
比;如果足背屈受限很嚴重 處理足跖屈
活動度后還要改善足背屈注:跖屈背屈到時候根據(jù)情況來處理 可以兩個都處理 也可以處理一個
三、足內翻受限處理(30°左右)
足內翻受限往內推
會員側臥 一手固定腳踝 把踝關節(jié)回到中立位 (大腿擋著腳)另一首抓住跟骨向內松動
(內、外翻受限:推得時候腳要在中立位)
四、足外翻受限處理(10-15°左右)
外翻受限往外推
1、處理腓骨下降的問題
2、會員側臥 一手固定腳踝 把踝關節(jié)回到中立位 另一首抓住跟骨向外松動
處理外翻受限推時 外踝疼是腓骨下降了 需要先處理腓骨上推 然后在處理外翻受限
推腓骨:
五、足底筋膜炎
1、臨床表現(xiàn):
①足底近足跟處
②行走過度
③過度訓練
④晨起第一步
⑤長期不動后的第一步
2、損傷機制:
①足底筋膜過度拉長
②扭轉力(因為內外翻活動度受限~例:走路足跟不動 前足內翻導致足底筋膜擰到)
拉長沒事
3、足底筋膜炎評估(卷揚機測試)
仰臥 被動大腳趾伸 按壓靠近足跟處 如果疼痛為足底筋膜炎陽性(陰性沒事 假陽性可能有足底筋膜炎~已經(jīng)有病癥 但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
4、處理思路:
①松解小腿和足底筋膜
②改善足弓
沒有足弓塌陷就不處理這一條
有就練小腿 拉高足弓
(拉高足弓肌肉:脛骨前、后肌 腓骨長肌)
③改善足內外翻的活動度
內翻活動度:30°左右
外翻活動度:10~15°左右
④改善足背屈受限(有練肌肉)
⑤生活模式:走路~要屈髖
⑥減重
⑦功能訓練: 屈髖肌~高抬腿等
臀部~臀中小肌(平衡 穩(wěn)定)
螃蟹走 蚌式等
六、足弓塌陷的處理
1、評估
靜態(tài)評估:
①足弓插進一個指節(jié)
②舟骨結節(jié)突出(看兩側肉 肉多塌的多)
③括號:
( )高足弓
)( 低足弓
④外八字、外展多容易足弓塌陷
動態(tài)評估:
①走
②跑
③蹲:足弓下陷 腳尖外旋 足跟外翻
膝內扣
如:足弓下陷
2、訓練
①訓練脛骨前、后肌 腓骨長肌-拉高足弓
(足弓塌陷要把足弓練起來不好練 我們練習主要是恢復足弓的功能)
②訓練臀大肌(改變下肢的力學排列)
例:并腳站立收臀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這一點收臀→股骨外旋→膝蓋鎖死使脛骨外旋→拉高足弓(足弓塌陷距上關節(jié)會向內壓/內翻 脛骨外旋會把它往外拉)
③改善運動模式 姿勢再教育
外八走路
七、踝關節(jié)韌帶扭傷
注:一般都是跖屈位崴腳~為什么?
因為靈活 處于松散位
內翻位也容易崴腳 為什么?
內翻活動度大
外踝低(腓骨長 擋住了不易外翻)
外側的韌帶太稀疏(崴的是距腓前韌帶)
踝關節(jié)韌帶扭傷臨床表現(xiàn):
①扭傷部位的疼痛和腫脹、并伴隨皮膚瘀斑
②疼痛和水腫導致承重困難
③外側扭傷-足內翻時疼痛癥狀加重
內側扭傷-足外翻時疼痛癥狀加重(極少)
④疼痛和腫脹消失后、可能會出現(xiàn)因韌帶松弛導致踝關節(jié)不穩(wěn)定 反復扭傷
踝關節(jié)扭傷的病理期:
①炎癥期:
頭4-7天的表現(xiàn)特征:
紅 (毛細血管破裂)
腫 (細胞破裂 組織液滲出)
熱 (細胞修復產(chǎn)生)
痛(痛神經(jīng)系統(tǒng)保護自己)
處理:P R I C E 保護 休息 冰敷 包扎 抬高
②增生期:
4~7天至6周(或更多)特征:
組織生長 組織重建
處理:無痛的情況逐漸增加運動負荷(優(yōu)先選擇自重訓練)
注:崴腳之后關節(jié)的活動度也會受到限制所以要評估一下背屈 跖屈 內翻 外翻的活動度 和腓骨位置是否下降(內翻崴腳 距腓前韌帶會把腓骨往下往前拉 腓骨是一個整體 另一頭會向后去 所以在推腓骨的時候也要考慮一下 把另一側拉回來~往前拉)
評估腓骨的高低:
對比兩側內外踝高度的差異 那一側的差距
大 考慮哪一側腓骨下降了
③重建期:
3周~12個月(或更多)特征:
組織重建 組織強化(重建期~正常韌帶)
處理:平衡性 本體感覺(穩(wěn)定性)
加強腿部所有肌肉的力量
(腿部肌肉萎縮的)
注:由于受傷或腫脹的關節(jié)里的韌帶及結締組織失去了本體感覺(對位置或動作的感覺)的能力 鼓勵進行平衡訓練和本體感覺訓練的目的是減少反復扭傷的可能性
本體感覺訓練:
腓骨長肌(比目魚肌)訓練:
注:第一指球壓地 才能激活腓骨長肌 同時也可以把臀大肌激活 如果大腳指壓不住地說明腓骨長肌無力一級:坐姿提踵二級:站姿雙腿提踵三級:站姿單腿提踵四級:站姿單腿提踵 無輔助(更多的是練習穩(wěn)定)
脛骨前肌訓練:
一級:自重足背屈
二級:負重足背屈(加彈力帶)
三級:負重足背屈加足內翻(內翻背屈上來 )
脛骨后肌訓練:
一級:雨刷訓練
二級:雨刷訓練?彈力帶
八、跟腱炎1、跟腱炎臨床表現(xiàn):①跟腱部位按壓痛②清晨或劇烈運動后的休息期間明顯③訓練量/訓練強度加大而加重④長時間不運后感覺小腿僵硬⑤足背屈受限/足弓塌陷注:①急性期: 走路、跑步等運動時跟腱處疼痛、腫脹、
皮膚發(fā)紅發(fā)燙 ②慢性期: 跟腱疼痛或者僵硬 多發(fā)于清晨。走路、尤
其是爬山及上樓會感覺跟腱疼痛;慢性跟
腱炎多長期且持續(xù)存在 2、損傷機制: 拉長加扭轉(跟骨給的扭轉力) (跟腱炎多發(fā)生跟骨上2-6cm處 此處較細且
沒有毛線管 受傷很難恢復)3、跟腱炎評估:
會員俯臥 用手按壓跟腱 出現(xiàn)疼痛就是跟腱炎 (捏住跟腱做不了跖屈~跟腱撕裂)4、處理思路:1、放松小腿/掛跟腱(處理小腿肌張力)2、改善內外翻活動度(扭轉力和內外翻有關)3、改善足背屈受限4、訓練
臺階上提踵訓練 注意把腳放在中立位 不在中立位跟腱又扭轉了
(跟腱炎是唯一可以有痛訓練的~極限的跖屈和極限的背屈:向心1s離心5s 重點是離心訓練)
5、訓練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