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將于2020年開展。如今距離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已經過去近9年時間。這些年來,各省份的人口變化情況如何?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統計了31個省份2018年常住人口數據,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對比發現,近9年來,有14個省份人口增量超過200萬人,7個省份超過300萬人。其中,廣東增量最多,達915.7萬人,超過第二名和第三名增量之和。
需要說明的是,2018年各省份的人口數據只是抽樣調查數據,其準確性低于普查數據。但從數據對比中,仍可窺見各省份人口增長變化趨勢及其背后的經濟因素。
廣東和山東人口增長有何不同
與2010年數據相同的是,2018年常住人口總量前三依然是廣東、山東和河南。不過,2010年時,只有廣東一個省常住人口過億;2018年則有兩個省份:一是廣東,一是第三經濟大省山東。河南以9605萬人繼續位居第三。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省份常住人口總量在全國的位次變化都不大。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原本居第17位的福建,超過黑龍江和陜西,上升至全國第15位。這也反映出民營經濟占較高比重的福建對外來人口的吸納能力,因為民營經濟在提供就業崗位方面作用明顯。
從常住人口增量看,廣東以915萬遙遙領先。從廣東省內主要城市發展看,2015年以來,廣、深人口增長十分迅速。廣東人口增長快,除了本身較高的出生率外,機械增長即流入人口也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2015年后,京滬兩個超一線城市加快舒解非核心功能;廣深各自人口規模不到1500萬人,還有較大發展空間,落戶門檻也比較低。因此,有不少人口從京滬轉移到廣深。
另一方面,近年來,珠三角轉型升級成效不斷顯現。珠三角地區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也吸引著人口不斷流入。
山東以467.9萬的人口增量位居第二。這主要與山東出生率比較高有關,尤其是全面二孩放開之后。
根據山東省統計年鑒,2016年17.89‰的人口出生率已達到1991年以來最高,全年出生人口177.06萬人,相當于全國的1/10;其中“二孩”出生占比超過六成。
2017年,山東出生人口174.98萬人,比廣東多20多萬。其中,一孩生育登記47.8萬人;二孩生育登記116.9萬人。不過,當年山東常住人口增長僅約59.2萬人,也就是說,當年流出人口超過40萬。可見,山東常住人口增長主要依靠人口自然增長。
承接產業轉移,長江中上游人口回流
人口增量第三的是中部農業、人口大省安徽。除本身較高的出生率外,安徽人口增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人口回流。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首次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后,安徽已步入“外出人口持續回流”的新時期。
人口回流的一大原因是,近年來長三角城市群建設過程中,安徽深入參與長三角發展分工合作,兩省一市(上海、浙江、江蘇)很多產業轉移到安徽,帶動人口回流。
安徽省合作辦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滬蘇浙來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2455個,實際到位資金4602.9億元,同比增長11.1%,占全省比重49.8%;其中新建億元以上項目1571個,實際到位資金3153.6億元,同比增長32.4%。
與安徽相似的還有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2018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4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9萬人;2017年末,比上年末增加40萬。專家認為,伴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等,成渝城市群成為新的增長點,大量就業和創業機會產生人口聚集。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由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很多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加速了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另外,武漢、成都、合肥、長沙、重慶等中西部中心城市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在快速發展,吸引了很多人才流入。
以合肥為例,近年來,合肥充分利用自身勞動力、土地成本等有利條件,在原有家電產業基礎上,大量承接了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家電產業落戶,發展成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業基地。同時,合肥依托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教資源優勢,匯聚了一批以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行業頂尖企業,區域經濟實現高速發展。
部分省份人口外流
相比之下,一些省份尤其是東北幾個省份,人口均出現了負增長,其中黑龍江減少58.1萬,吉林減少42.1萬,遼寧減少15.3萬。
這一方面與當地出生率較低有關。計劃經濟時期,以煤炭、鋼鐵為代表的重化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等地,因此東北工業化和城鎮化比較早,大城市比較多,但出生人口增長緩慢。另一方面,2013年以后東北經濟逐漸放緩,青壯年人口有些外流。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分析,未來東北需要繼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加快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步伐。
此外,河南、江蘇、內蒙古的人口增幅也比較低,均不足3%。其中,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數據頗為引人關注。江蘇省近年來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一直相對不高,與同為沿海經濟大省的廣東和浙江比低了不少;另外,近年來外省人口流入江蘇的增速也明顯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