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3-06 | 來源:玉溪新聞網 | 作者:蔣躍 李紅芳 | 點擊率:915 |
隨著江川李家山大量青銅器的發掘出土以及澄江撫仙湖水下古城的探秘,古滇國的神秘面紗掀開冰山一角。撫仙湖這個令人心馳神往的旅游勝地,因其身處燦爛的青銅文明之間,也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撫仙湖北岸有距今5.3億年前的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南岸有甘棠箐舊石器時代遺址,杞麓湖邊有通海楊山新石器遺址,星云湖邊有古滇李家山墓葬群、金蓮山墓群。以撫仙湖為中心的周邊區域從古至今一直是生命繁榮昌盛的地方,也是人類發源地和活動中心之一,它與神秘的古滇國之間究竟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在當時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
如今,古滇國雖然消失了,但它的故事并沒有結束,從石寨山、李家山到金蓮山,神秘的古滇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去探尋它歷史的足跡。
作為玉溪人,我們對先人在2000多年前祖國邊疆創造的輝煌感到由衷的自豪,本報記者帶您沿著考古工作者的足跡,從1972年的李家山走到2009年的金蓮山,一起回朔歷史,分享輝煌。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用身邊這些殘存的歷史碎片,再現燦爛的古滇青銅文明。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中國文物考古界,有兩次驚世發現:一是甘肅武威出土“馬踏飛燕”,二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牛虎銅案”,這一北一南兩次重大考古發現,有“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之美譽。
一波三折的考古歷程
李家山位于江川縣城之北約15公里處的江城鎮溫泉村,是星云湖畔多依山的支脈,山勢呈東南走向,海拔約1778米,山腳至山頂高差約60米。從遠處看,李家山并不起眼,它相貌平平,根本稱不上雄偉、秀麗,在周圍眾多連綿起伏的群山中,甚至顯得有些矮小、平庸。
過去的李家山,草木叢生,墳墓林立,野獸出沒,人跡罕至,讓人有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當地有一個傳說,李家山古時候是一個戰場,諸葛亮曾帶兵在那里打過仗,死過不少將軍和士兵,還留下了不少尸體和兵器。這個世代相傳的說法,千百年來給李家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層面紗的揭開,前后經歷了約20年,而且一波三折。
時間回到1965年,那時候人們為了響應“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向荒山進軍”,家家戶戶拎著鋤頭、鏟子上山改土造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有一天,附近的村民在李家山西南坡修梯田時,刨出了一些“破銅爛鐵”,當時誰也沒把這些“破銅爛鐵”當回事,收工時像分柴火一樣按人分成幾份,各人挑回家。有的村民聽說龍街供銷社收購廢舊銅鐵,就把這些“破銅爛鐵”背去賣給供銷社,以貼補家用。
值得慶幸的是,龍街供銷社有一位職工懂得一點基本的文物常識,他雖然不知道這些“破銅爛鐵”的確切價值,但他能判定它們是文物,隨即把情況告訴了江川縣文化館,江川縣文化館又把情況匯報給了省博物館。可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沒人顧得上這種事。
直到6年后的1972年,全國各項工作都有了一些轉機,李家山文物發掘工作才被列入議事日程。原云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進行第一次發掘,發掘工作于當年5月中旬結束,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青銅器1300余件及大批鐵器、玉器等隨葬器物。
此后的近20年間,李家山古墓群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保護。
1991年5月,沉寂了20年的李家山又熱鬧起來了。當地為了發展經濟,請了當時玉溪地礦局區調隊的工作人員到李家山上探測硅礦。地質部門為了解李家山的地下礦產資源,在山上開挖了數十條探槽,其中一條探槽從坡腳直伸到李家山頂南端,無意間破壞了一個2米寬、1米深的中型古墓,埋藏在里面的幾十件青銅器暴露無遺,村民們當即蜂擁而上哄搶一空。后經原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才收回部分隨葬品。
此后的一段時間里,李家山下一帶就有了“要想抱個金娃娃,李家山上去挖挖”的傳說,這個傳說一時傳遍滇中山山水水,不僅江川,連昆明以及其他地州也在傳播,不少人還專程跑到李家山來觀看,李家山盜墓事件也時有發生。
為保護李家山古墓,1991年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玉溪市文管所、江川縣文化局及有關部門組成考古發掘隊,對李家山古墓進行了第二次發掘。那一年,江川的天氣很特別,連綿陰雨,多年不見雪的江川那年卻下起了雪,李家山山頂陰冷潮濕,發掘工地泥滑路爛,給墓葬清理帶來了許多困難。但是,考古隊員們不畏艱難,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終于,1992年5月,李家山的第二次正式發掘工作告一段落。這次發掘于1993年1月被國家認定為“199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991年底到1992年的發掘和其后的零星清理,共清理墓葬60座,出土銅器約2395余件、鐵器和銅鐵合制器約344余件、金銀器約6000余件、玉器約4000件,以及數以萬計的瑪瑙、綠松石、水晶珠、琉璃器、海貝等。
2001年,李家山古墓群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璀璨絢麗的古滇文明
古滇國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史研究中基本是空白。我國古文獻有關滇國的記載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的寥寥數百字。對于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地域文明,在今天我們仍然知之不多,李家山古墓群的發掘,讓人們對滇文化的了解變得逐步清晰和豐富起來。
李家山古墓群為典型的“滇式”墓葬,兩次主要發掘清理的87座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分為貴族墓和平民墓。貴族墓區有大型墓葬6座,最大的墓葬墓口長6.8米、寬5.6米、深6米,其中的69號墓至今仍保持著滇青銅文化墓葬考古墓壙尺寸最大的紀錄。
李家山墓內的骨骸大多已朽壞,從墓中殘存的零星骨骼看,大部分為單人葬,僅少數為二人合葬。根據隨葬品的組合情況,男性墓多以禮儀器、兵器、生產工具及扣飾等隨葬品為主,女性墓則以金銅釧、貯貝器、紡織工具及針線筒等為主。墓中隨葬品有執傘銅俑、編鐘、銅鼓、貯貝器、瑪瑙、玉器,可判斷為滇王族墓葬。
李家山出土的青銅器數量較多、構思新穎、造型奇特、工藝精湛,在云南乃至世界青銅史上占有極高的地位,閃爍著燦爛的光輝,不少專家稱之為“南滇文化之花,國家稀有之寶”。先后在李家山古墓群發掘出土的青銅器文物多達3500余件,分為兵器、樂器、裝飾等五大類。銅鼓、貯貝器、俑、編鐘等青銅器,鑄造工藝高超,滇文化特色明顯,金劍鞘、金釧、金腰帶、動物形扣飾器物熠熠生輝,精美絕倫,為中外專家學者所稱道。
正是通過這些類型廣泛、造型生動的青銅器,專家學者們才得以獲悉大量史書上難以盡數的滇人的生活細節。考古學家認為,李家山古墓群中埋藏著的“青銅王國”,是保存古滇國文明的一座寶庫,是解開云南發展之謎的一把鑰匙。
此外,在李家山出土的青銅器中,還有相當規模的生產工具,如:銅斧、銅鋤、銅鏟等。這些青銅農具絕大部分為實用器,也有部分器物上刻制了不同的花紋,可能用于與農業有關的祭祀儀式,或者專為滇國上層人物隨葬用的器物,如銅鋤。
專家們認為,李家山出土的那么多銅鼓和高規格的青銅器,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了石寨山,李家山也是古滇國的一個王族墓地,其時代從戰國后期一直延續到東漢初期。從出土文物來看,李家山自戰國后期就已進入青銅文化的興盛時期,隨葬品數量多、質量高的大墓層出不窮;但同一時期的石寨山,仍以幾件大多是陶器為隨葬品的小墓為多見。到了西漢,“兩山”并駕齊驅,同處于青銅文化的繁榮時期。西漢中期,石寨山有了某種想要超過李家山的跡象。但到了東漢初,石寨山已明顯衰落,而這一時期的李家山仍有不少規模較大的墓葬涌現,出土的青銅器也更多地保存了原滇國的風格。專家推斷,李家山較石寨山繁榮時間早,衰落時間晚,中間從未中斷。
這充分說明,滇國統治者先發跡于李家山一帶,后來由于某種原因曾將滇國中心移向石寨山一帶。當西漢中央王朝滅滇國時,滇王殘余勢力又退回李家山一帶,直到中原王朝推行郡縣制最后取代滇王政權。可以肯定地說,李家山周邊地區自始至終都是古滇國的統治中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