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西醫看不懂做不到的醫學寶典
寂照照寂切忌用力 健康長壽無他秘密
112歲古典中醫大師談養生
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藥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和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 ,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像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它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
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對于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適度活動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 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后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人為什么必須保持一定的饑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 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后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集累垃圾,不會有多余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人生最忌的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鬧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平時亦忌心亂。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
凝神定氣,物我兩忘——養生之真諦。
養生學是醫學嗎?當然是醫學。不但是醫學,而且是最前沿的第一醫學。古典中醫就是以導引吐納按摩為主治病的,黃帝內經的治未病,只有通過養生才能實現。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導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散步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格外敏捷,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一切通達,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旺衰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癤為瘰,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
養病治病不可求速。 因性急助火,火旺損氣,反而不美。另不可貪多,貪則無恒而性急,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加重病苦也。
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決信我這個病,非但可以養好,並且身體可以格外健康,保證長壽。因為自己機體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醫藥或靠何種營養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從今日起,我決定不許再去打擾我那病體,不許想著我那個病是如何病的,好壞都不許去計較它,只做個無事人。四、在這修理期內,不許想念工作,也不許悔恨喪失了時間和工作,專心一致,否則又遲誤了。
靜養法:安坐或臥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似的。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修行要訣: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他秘密。
具體要求: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包括意念、呼吸、肢體,做到:眼不觀,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口不納,心不想。此是唯一條件。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合,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
為了養生而死的,佔十分之三。 到底怎么回事?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后,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復啃過,怎么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經不再怕死,那么死也就不再是問題。生死這一關過去,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夠長生。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不要天天想著吃什么補陰,吃什么壯陽。記住了,適度運動就可以生陽;散步也可以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么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里,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松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濡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 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清氣,整個身體的皮膚毛孔也是在向體內吸納清氣的,肺主皮毛嘛;而肺在呼氣的同時,實際人也是在通過全身毛孔把體內的廢氣釋放到天地間了。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運動有兩點禁忌:一是不能在氣血不足時運動;二是不能在污濁的環境中運動。
適度運動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氣血的運行速度,促進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二是打開皮膚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氣。
什么是悟性? 什么是智慧? 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處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擾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看復雜了、做復雜了。繁和簡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聰明的人看到的是簡單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復雜的一面。
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么這么說呢?就以“癌癥”為例,癌癥現在在人們的心里等于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癥,那么對于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所以我講,現在的癌癥病人有大半是被嚇死的,是被精神壓力折磨死的。同時也是被醫院折磨死的。因為你一旦被診斷成了癌癥,那么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處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為你是癌癥。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癥而治,你就會康復。
污濁之物的產生一是因為食入不干淨食物,但更主要的是食入了過多的食物,體內不能運化造成食物堆積成垃圾。
順應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云亦云。 不要去羨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么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 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就是你違背自然了。人只有悟到什么是“自然”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后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么? 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
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什么是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么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于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 所以養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總有一個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時也會有一個制約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藥存在一樣。
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也要應時,到什么年齡就要學他這個階段應該學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應時,不順其自然。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有多少是學了應該學的東西。小時候應該學什么,應該學德,學孝道,接著學識字斷句,再往下學如何做事。到青年學如何優生優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學習養生之道。到了老年,學放下心態,安享晚年。
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藥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于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五志能致病亦能解病。
當你把什么學問理解到她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時候,這時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還感到她是那么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那是你還沒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見到茂密的樹葉,而沒看到她的根本,這時候你還是處于“有”的階段,沒有達到“無”的境界。一切離不開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就是陰陽。知其一,萬事畢。
現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質生活方面下工夫,這種追求的后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們對于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旦這種欲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其實,物質能帶來的享受,精神也能;藥物能治療疾病,心理療法也能做到。所以,我們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不如用一生來培養出一種好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我們人體是一個充滿智能的機體,體內有好多“哨兵”:牙齒、闌尾、扁桃體等。本來一旦我們的身體有異常時(通常是“上火”),這些哨兵會立即做出反應通知大腦。聰明的人這時就應該調整心態,檢討自己,讓自己平和下來。
記住,我們偶爾拉肚子、打噴嚏、咳嗽、發燒等都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修復系統在工作,不要一出現這些癥狀就濫用藥物,否則這些藥物就會破壞你自身的修復功能,一旦你的修復功能減弱或喪失,那你就把命運交給這些藥物了。 記住,只要癥狀不嚴重,最好的辦法是靜養 ,安心靜氣讓自身的修復系統來完成疾病的修復工作。
很多重病或絕癥,都只有一個理由:恨。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這世間最難解的就是綿延不止的恨,故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原文是繁體字 中炁子整理 短信手機13679262720) 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