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與蒙古和平共處很多年,明朝在朱棣手上也越發強盛,但蒙古一直處于分裂狀態。
蒙古分裂為三部分,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具體的狀態是韃靼和瓦剌一直戰爭不斷,兀良哈在一旁看熱鬧。
不過這讓明朝在一旁倒是很放心。
但是在內斗的情況下,韃靼奉行了對抗明朝的政策,還殺害了明朝使臣郭驥。
其實,韃靼的首領本雅失里和擁立他為可汗的阿魯臺都是志向遠大的人,想恢復元朝一開始時的強盛。
他們不僅和明朝開始反目,還學成吉思汗先統一蒙古,連年征戰,東打兀良哈西打瓦剌,聲勢浩大,卻沒見什么成效。
和韃靼這一戰,明朝本是胸有成竹、大局已定,可錯就錯在對于指揮官的選擇上。
這個時候的明朝,國家許久未經戰亂,有能力且有經驗的老將不多,能獨擋一面的年輕人又太少,最后朱棣選擇了邱福。
邱福其實也算得上能力出眾的將領,但作為三軍統帥,還是難扛重任。
他太固執己見,或許他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應該的,作為三軍主帥,自然有絕對的話語權。
朱棣曾提醒過他:不要輕信他言。
但在打仗的時候,抓到一個韃靼的文臣,對于對方主動當“內奸”的行為深信不疑,一次一次的被對方戲耍。
對方一次次的把他帶到有韃靼小部隊的地方,又取得他信任又消耗明軍實力。最后一次把他帶到養精蓄銳很久的韃靼大部隊面前,但這時候的明軍已經沒有戰斗力了,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朱棣一生打過無數惡仗,卻敗在了選人上。十萬大軍的慘痛教訓,讓我們要記住要德配位,智配權。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在選擇下屬上也要為人適用,識人要清,自我認識也要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