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清朝共有九大總督,屬于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湖廣總督為九大總督之一,管理湖北、湖南兩省的軍政民事務。
湖廣總督的得名,源自元朝時期設立的“湖廣行省”。明朝時期,“湖廣行省”變成了“湖廣布政使司”,依然是中央下轄的省級行政區。清朝時期,“湖廣布政使司”一分為二,變成了湖北省和湖南省。朝廷設置湖廣總督,管轄湖北省和湖南省,駐地在湖北武昌。
那么,湖廣總督的駐地為什么選擇湖北武昌,而不是湖南長沙?
這得從頭說起。
1644年,清軍入關,占領了北京,并陸續攻占了北方一帶,湖北即其中之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湖南大部分處于南明政權的控制之下。清朝順治年間,朝廷雖然設置了湖廣總督,可湖廣總督實際管轄的區域,僅限于湖北。因此,湖廣總督的駐地選擇在湖北武昌,也是無奈之舉。
后來,清朝統一了全國,湖南也被湖廣總督所實際管轄。這時候,湖廣總督的駐地依然選擇在湖北武昌。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點。
一是沒必要輕易改動湖廣總督的駐地。湖廣總督的駐地,是湖北、湖南兩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輕易改動的話,會在治理上帶來很大的麻煩。
二是武昌的發展非常好。武昌歷史悠久,早在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就已經成為東吳的都城了。此后,不管是隋朝、唐朝,還是宋朝、元朝、明朝,武昌都屬于大區域行政中心。元朝的“湖廣行省”,明朝的“湖廣布政使司”,均以武昌為治所。武昌的城垣規模不斷擴大,商業比較繁榮,人煙比較稠密,作為湖廣總督的駐地有天然的優勢。
三是武昌地理環境優越。從地圖上看,與長沙相比,武昌屬于中國的中部,位于四通八達的中心節點。從武昌出發,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可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河南、陜西,經洞庭湖南達湖南、廣西,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九省通衢”之稱。湖廣總督將駐地選擇在武昌,方便進行治理。
相比之下,長沙就沒有這么多優勢了。
雖然在五代十國時期,長沙曾經短暫地作為南楚的都城,但在之后的1000余年時間里,在全國的政治區域版圖里面地位并不高,遠遠比不上武昌。元朝初期,朝廷一度在長沙設置“潭州行省”,但不久就被裁撤,并入以武昌為治所的“湖廣行省”。明朝時期,長沙依然隸屬于“湖廣布政使司”,為長沙府,府城設于長沙、善化兩縣。
受行政規格的影響,長沙的城市、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不但比不上武昌,甚至還不及益陽等地。因此,很難成為湖廣總督的駐地。
1664年,清朝考慮到湖廣行省的規模過大,將它一分為二,變成湖廣右布政使司和湖廣左布政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司的駐地在長沙,湖廣左布政使司的駐地在武昌。1723年,湖廣右布政使司改為湖南布政使司,湖廣左布政使司改為湖北布政使司,這就是湖南省和湖北省。1724年,朝廷設置了湖南巡撫,駐地在長沙。于是,長沙就正式成為了湖南的省會城市。
武昌卻同時成為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的駐地。
【參考資料:《大清會典》《武昌》《長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