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精談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當心。甘言諂媚的奸臣,順著皇帝的心意做事,若有朝一日被揭發,其下場輕則貶官流放,重則身死族滅。忠言都是逆耳的,而忠臣,其下場往往還要悲慘。故歷史上所謂宦海之中,多的是隨波逐流、明哲保身之輩,沒有幾個真正為百姓和社稷仗義執言之人。
所以那些既占據高位、風云顯赫,而又能生前身后極盡榮光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尤其是他雖圓滑世故,但于國家還頗有建樹之人,就少之又少。
漢武帝雄才大略,其一生不斷征南討北,開疆拓土。他15歲登基,在位執政55年,中國的領土疆域擴大了整整一倍。他晚年病重時,并沒有將皇位傳于長子,而是傳給他喜歡的小兒子。可他也知道兒子太小,尚無力執掌權力。
又怕其他幾個已封王的兒子心內覬覦,便在群臣中物色了幾個顧命大臣,他們分別是霍光、金日彈、上官桀、桑弘羊。其中專賜給霍光一幅畫,畫的是周朝初年周公旦輔佐成王的故事。暗示也明示霍光,他已將小皇子托付給霍光,對霍光是無比的期許和信任。
霍光在歷史上,似乎不如他的哥哥霍去病有名,但他并不是靠著哥哥的光環進入到權力中心。史書記載他為人沉靜安詳,小心謹慎。他比較注意細節,出入劉徹的宮殿,上下臺階,位置步距都比較固定。宮廷禁衛官偷眼觀察,他每天上下臺階都在同一個位置,不差分寸。
當然這可能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愛好,皇帝天子,威儀赫赫,容不得半點褻瀆和冒犯。有時也許只是一個無心的過失,便有可能遭到彈劾非議,貶官入獄。侍奉漢武帝左右,前后出入宮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錯誤,由此可看出霍光在舉止行為上,并非是張揚跋扈之人。
劉徹臨終時,寫遺詔分別對幾個顧命大臣封侯。其中金日彈不肯接受,理由是小皇帝僅八歲,還太小。我推測他是怕其他大臣有非議和猜疑。見金日彈推辭,霍光等也不敢接受。這一來體現出霍光的謹慎,二來也是對同僚的尊重,可見霍光并不是一個難于合作與相處之人,并且他還善于聽取他人意見。
比如正式輔政之后,有個朋友就對他說,你現在位高權重,雖然兢兢業業,但有些疏遠皇族。朋友說,你忘記了呂氏一門的后果了嗎?他是指漢初呂后分封呂氏子弟高官厚爵,卻一味打壓劉氏宗親,呂后一走,各親王與劉邦舊臣共同戮力,徹底剿滅呂氏一族。霍光聽后,認為很有道理 ,便開始積極挑選和任聘皇族子弟擔任政府要員。
霍光當時任大司馬、大將軍,相當于行政和軍事的最高領導。小皇帝當時才10來歲,雖然各種詔書均以皇帝名義發出,但其實國家所有的大事,包括對外用兵,對內管理,均在霍光主持下運行。
劉徹在位時,連年征戰,百姓困苦不堪。小皇帝下詔:“數年以來,農民的災害特別多,今年的養蠶和春麥也不太好。政府發放的種子和貨款就都不用償還了。”并且也免去今年農民的田賦。在對待匈奴問題上,只要匈奴不主動犯邊,霍光也不去主動征討,以休生養息作為主要國策。
有個諫議大夫叫杜延年,屢次跟霍光建議:“連年來糧食收成不好,百姓背井離鄉,都還沒返回家園耕作,應該參照文帝、景帝之時的無為政治,提倡節儉,寬厚待下,順應民意。年景就會慢慢的轉好。”霍光欣然采納。
上官桀也是顧命大臣之一,為了個人利益,曾連續代人討官討賞,均被霍光拒絕。便開始心懷怨恨,慢慢地走到霍光的對立面。同時還有鄂邑公主、皇兄劉旦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均因為個人愿望得不到滿足,而將怒火對準了霍光。這幾個人便開始合謀構陷和栽贓,再經過精心編織,往往出其不意,一擊致命,要知道這是歷史上,最簡單直接而屢試不爽的害人方法。
上官桀等精心謀劃、選定時日,趁霍光休假時,向皇帝遞送奏章,誣陷霍光有不臣之心,并內外接應,做好準備打算一舉擒下霍光。一旦罪名一旦坐實,均是滅族之罪。然而年僅十四歲的昭帝識破了他們的陰謀,不予理睬,并安撫霍光,并對此事追查到底,后來漢昭帝還下令,如有人上書毀謗霍光者,必追究到底。這事以后,霍光的地位更加鞏固,而皇帝對他的信任越來越深。
但是,這個劉弗陵壽命不長,在21歲時就去世了,并且沒有留下子嗣。經群臣商議,在劉邦剩余的其他幾個兒子中,選了一個叫劉賀的。這個劉賀生于貴室,性情張揚,整日駕車斗犬,荒淫無度。僅僅當了27天皇帝,便被霍光上書廢除,驅逐出京。這件事說起來容易,然而做出廢黜皇帝的決定,在當時卻是驚天動地的,當然這主要也是霍光一手經辦的。
他又做了一件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在進行廢黜決議時,好多大臣都感覺天旋地轉,不敢說同意,也不敢說不同意,口中囁嚅,雙腿顫抖。當時的宰相叫楊敞,竟在此事之后兩個月就去世了,多半是驚嚇過度而亡。
皇帝不愁沒有人選。下一任皇帝叫劉病已。繼位時年已十八。史書記載,大將軍霍光在金鑾殿上伏地叩頭。希望繳回主持政府的大權,新皇帝卻不許。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霍光為人是比較磊落,不是過于貪念權勢。雖然在扶植新皇帝上,主要還是他一手促成,可他并沒有表現出居功自傲。
史書記載,劉病已曾有一個平民妻子,當皇帝后不忘舊情,而封為皇后。霍光有一個小女尚字閨中,霍夫人一心想使其成為皇后,便背著霍光暗地使人下毒平民皇后。取證調查時,霍夫人怕漏餡,便將真相告訴了霍光,因為是為了小女兒之事,霍光竟然放過了下毒的兇手,事件不了了之。后來霍光的小女兒,終于嫁給皇帝,成為了皇后。然而其又奉霍夫人之命,處心積慮謀害平民皇后所生的太子,卻沒得逞。
霍光年高,身染重病,皇帝親自到霍府慰問。執手傷懷,雙眼垂淚。這說明君臣之間相處還是比較默契,并且皇帝還是認可霍光主政的成績和作為。霍光去世后,皇帝跟太皇太后親自到靈堂致祭,賞賜各種喪葬之物。還派地方武裝為霍光筑建高大的墳墓,足對其一生功績的肯定和褒揚。
像霍光這樣生前極盡尊榮、位高權重,死后皇帝各種恩賞、賜封都是歷史上不多見的。霍光雖然壽終寢,但他的家族卻沒這么幸運。在他去世后三年,他的家族,全部被誅。司馬光說,霍光的家族犯了彌天大罪,確實該誅,但以霍光的貢獻和忠心,不應該誅的這么徹底,至少應為他留下一個苗裔,來接續他的香火和祭祀,皇帝太過寡恩。但其實,在霍光妻子為女兒謀得皇后之路時,就可窺得其以后家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