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烏軍防空部隊在哈爾科夫伊久姆附近擊落了俄空天一架蘇-35S戰斗機,這也是目前在俄烏戰場上被擊落的最先進的戰斗機。至此,除了蘇-57隱身戰斗機,俄軍現役主力戰斗機幾乎都被烏軍擊落了個遍。
從現場殘骸的涂裝以及發動機部件可以判斷這就是蘇-35S,在飛機的殘骸不遠處還有彈射座椅,顯示飛行員成功彈射跳傘。
這次被擊落的蘇-35S隸屬于俄空天軍第159戰斗機航空團45121部隊,駐扎地為俄羅斯聯邦卡累利阿共和國。這架蘇-35S被擊落后,烏克蘭第24旅的國民警衛隊營和當地的國土防衛旅、81空中機動旅進行了大規模搜查。飛行員謝爾蓋·葉爾馬洛夫少校跳傘后與俄方救援部隊取得聯系,并跑到了距離飛機失事地點10多公里的地方。不過最終還是被烏克蘭81空中機動旅俘虜。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月24日,俄羅斯國防部就表示俄軍已完全控制了烏克蘭哈爾科夫州的伊久姆市。也就是說俄軍其實就在蘇-35S被擊落的附近,但是在俄烏雙方展開的這場搜索飛行員的比賽中,俄軍救援部隊卻輸了,而且還是在飛行員主動向俄方救援力量方向前進了10公里的情況下。有消息稱是因為俄軍又犯了自大的毛病,派出的救援力量規模太小,不僅沒能用火力壓制住聞訊而來的烏軍,甚至還讓自己面臨烏軍的火力威脅,最后不得不扔下蘇-35S的飛行員撤離。
那么是什么導彈擊落的這架蘇-35S呢?按照俄官方的戰報,截止4月3日已經摧毀了烏克蘭226套防空導彈系統,因此烏克蘭的防空導彈理論上只剩下便攜式防空導彈。考慮到蘇-35S裝備了極為完善的電子對抗設備,雷達告警和導彈逼近告警傳感器一樣不少,尤其是其配備的L-222光學告警系統在機身上布置了多達6個紅外告警傳感器,實現了360度覆蓋,對烏克蘭裝備的采用紅外制導的便攜式防空導彈具備不俗的防御能力。
因此擊落該機的便攜式防空導彈應該是英國提供的“星光”防空導彈。這款導彈采用了激光架束制導,雖然蘇-35S也裝備了激光告警傳感器,但是只有兩個,無法實現360度的全方位覆蓋,存在較大的死角。這次極有可能是烏軍發射的星光導彈正好處于覆蓋盲區,導致沒有告警而被擊落,而這架蘇-35S也成為星光導彈的第二個戰果。
至于這架蘇-35S為何會進入危險的中低空,可能與其正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有關。蘇-35S雖然是空優戰斗機,但是也被俄軍用來執行各類對地攻擊任務。這架被擊落的蘇-35S就攜帶有Kh-31P反輻射導彈,顯示該架蘇-35S被擊落時可能正在執行反輻射作戰任務。
紅圈處為Kh-31P反輻射導彈殘骸
俄軍無法有效管控北約向烏克蘭運送武器的陸路通道
蘇-35S被英國導彈擊落的事件還折射出另一個讓俄羅斯無比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俄軍無法有效管控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陸路通道。雖然早在3月上旬俄羅斯就針對西方國家不斷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舉動發出了嚴重警告,強調“運送外國武器的車隊將成為俄羅斯軍隊的合法目標”。但實際情況卻是,擁有烏克蘭制空權的俄軍別說是掐斷北約對烏克蘭運輸武器的陸路通道,甚至連有效監控都做不到。
而根本原因就是俄羅斯缺乏足夠數量的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俄軍目前只有7套獵戶座察打一體無人機,根本無法實現對“北約與烏克蘭之間的陸路通道”的全天候監控和封鎖。試想一下,如果俄羅斯能夠在戰前從中國購買50架翼龍-2察打一體無人機,西方國家將無法從陸路向烏克蘭提供任何武器。只不過俄羅斯戰前過于樂觀,誤判了俄烏戰爭的形式,最終留下了這個難以彌補的遺憾。
PS:翼龍-2無人機擁有將近1500千米以上的作戰半徑,巡航時間長達20小時,多架輪流配合,可以對烏克蘭與北約國家的邊境實現24小時的不間斷監控。翼龍-2擁有6個掛載點,總外掛重量達到480千克,采用復合掛架可掛載12枚空地導彈,一次出擊可以最多打擊12個目標,而且最大飛行高度高達9000米,正常發射導彈高度也超過5000米,烏軍便攜式防空導彈無法對翼龍-2構成任何威脅。
事件背后的北約因素
在3號蘇-35S被擊落后的第二天,俄軍一架伊爾-22pp電子戰飛機也被烏軍導彈命中,雖然沒有被擊落,但也造成了機艙受損失壓,隨后該機在羅斯托夫機場緊急降落。該機場位于俄羅斯南部羅斯托夫城市東部9公里。由此可以推斷,這架伊爾-22pp應該也是在伊久姆市附近被擊傷。很顯然,俄軍接連兩天兩架高端軍機被伏擊的背后大概率是有北約的影子,即北約提供俄軍軍機的情報給烏克蘭,然后烏克蘭的防空武器在預設地點提前埋伏。
俄軍一架伊爾-22pp被擊傷
事實上,從俄烏戰爭開始以后,北約雖然沒有派兵參與,但也以其它形式深度參與到這場戰爭之中。除了放在臺面上的提供武器之外,背地里的情報支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北約多架偵察機、預警機還有太空中的衛星都時刻關注烏克蘭和毗鄰的俄羅斯領空,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烏克蘭的“眼睛”,彌補了烏克蘭地面雷達系統被俄羅斯摧毀后無法獲取空情情報的缺陷。
當然關鍵原因還是俄羅斯的保密工作出現了紕漏,導致蘇-35S和伊爾-22pp電子戰飛機的飛行路線被北約掌握,再加上俄軍的戰場監視能力不足,無法全面掌握戰場情況,導致沒能提前發現烏克蘭軍隊布下的埋伏,最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