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遺留下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書畫藝術,其中最為驚艷的作品莫過于《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等十大傳世名畫。在當今書畫藝術中,能與之媲美的藝術家作品寥寥無幾,而在早年間藝術家張孝友創作的《礬樓夜市》作品被媒體稱之為驚世之作,其作品繪畫技法功底堪比十大傳世名畫,譽為當代傳世名畫。
點擊加載圖片
張孝友,浙江寧波人,1935年生于上海,195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教授。
幼秉家學于文史詩畫金石深有造詣。80年代后專攻中國工筆畫,其白描《敦煌禮佛圖卷》等多種為國內外廣為流傳,國外多有美術館專藏。其工筆山水、樓閣界畫、人物畫,結構宏大有氣勢魄力,又精細入微,傳統功力深厚,結合西畫明暗色彩及透視學,融貫中西。其主要作品有《吳苑宮觀圖》、《閬苑避暑圖》,山水畫《李白秋浦高會》、《洞仙歌》,人物畫《清平樂》、《八仙過海》及長卷壁畫《春江花月夜》、《成吉思汗征戰圖卷》、《南鄉舊夢》等。其代表作《礬樓夜市》被多種媒體譽為驚世之作、數十年所罕見。
點擊加載圖片
樊樓的名稱,有礬樓、白礬樓和豐樂樓等。
北宋的東京開封城中,靠近皇宮東華門外有一處著名酒樓——礬樓。宋代的樊樓原是專為皇宮用明礬加工紙、絹以利于書寫的工場。人們習慣叫它礬樓。后來被改建成一座飯店,改為“豐樂酒樓”,但人們仍沿舊習,以致后來許多文學作品中仍稱之為“礬樓”。《水滸》《三言二拍》《李師師傳》中皆有之。
點擊加載圖片
首次建造樊樓的時間,未見史書明載。可以肯定的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在上元節巡行之時,就經過樊樓,停在這里觀看雜戲。宋代官修檔案《會要》完整記錄了宋太祖在開寶七年(974年)正月十四日巡幸大相國寺的過程,明確提到了他在“白樊樓觀雜戲”。根據這一則官方記錄,我們能夠確定,早在974年,樊樓就已經存在,并且是東京城內的一處熱鬧場所。宋徽宗宣和(1119年-1125年)年間,樊樓進行了擴建。
點擊加載圖片
據宋代《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記載,該酒樓的形制是:宏偉的建筑群由一座中心樓和四面各一座三層的樓相向而立,樓的各層之間都有飛橋相連通。有百步主廊,廊上有數百名歌舞樂伎,表演和侑酒,樓間院子有花木,周圍兩廊有小閣子,官私名酒、水陸珍肴兼備,就是深夜也不停業,可同時容納千名客人宴飲。每日所用白銀在六萬兩以上。礬樓夜市燈燭映照,如同白晝。
當時汴京有正店七十二、腳店三千家之說,礬樓當推正店之首,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酒樓之冠。
點擊加載圖片
《礬樓夜市》是張孝友最早創作的“界畫”作品之一,此畫雖是以兩年之功完成,但實際上卻是張孝友醞釀近五十年之后的創作。早在張孝友二十二歲時,他就發表了第一篇關于《清明上河圖》美術理論與文史考證的論文,受到當時美術史老師王遜的贊許,由此開始近五十年對《清明上河圖》的史論研究,并開始構思這幅《礬樓夜市》,直到退休之后,在環境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才將它創作出來。
《礬樓夜市》吸收了《清明上河圖》里面人、景、物三者交融的關系,張孝友創造性地將他在油畫創作中的技法融入到界畫作品之中,運用焦點透視法以及明暗處理的繪畫方式,遠近建筑重疊達七個層次,大小不同人物460多個,身份、神態一絲不茍,十分動人。突破了界畫在藝術史中給人留下的缺陷印象。樹立了屬于他自身創作風格的“新”工筆界畫。
公元1127年,金軍攻陷汴京,一把火將樊樓燒毀,因為當時鮮有關于樊樓的繪畫作品,所以,能夠留給后人的只有文字的描繪,而張孝友就是根據這些描繪,創作出了這幅《礬樓夜市》開創了“新”工筆界畫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