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783年,英美兩國正式簽訂了結束戰爭的《巴黎和約》,標志著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后來,由于《巴黎和約》的有關條款沒有得到落實,同時英國人對獨立戰爭中的失敗耿耿于懷,再加上當時英法之間又爆發了戰爭,美國人中的親法情緒又讓英國人心生芥蒂,英國人加強了對美國的封鎖和控制。美國的商船不斷被英國劫持,出海口被封鎖,原駐扎在美國西部的軍隊也一直沒有撤走。
這些不僅嚴重影響了美國的經濟,而且也讓政府的財政收入陷入困境。當時美國的對外貿易,大部分是和英國的貿易,這是美國經濟的命脈,并且是政府關稅的主要來源。至于英國軍隊在美國西部的駐扎,更是對美國西向發展的國策構成了很大威脅。
事關國運,1794年5月,華盛頓決定派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杰伊去英國談判,爭取打破英美之間的僵局。
當時,華盛頓給杰伊交代了三個目標:一、避免戰爭爆發。英國對美國海面的封鎖,扣押美國船只,已經使戰爭一觸即發。二、恢復與英國的貿易往來。三、解決《巴黎和約》沒有落實的條款,包括英國軍隊從美國西北邊境撤軍,向英國債權人償還大約二百萬英鎊的債務。這些債務多數是弗吉尼亞的種植園主欠下的。
經過半年的艱苦談判,1794年11月19日,杰伊正式簽署了條約。條約實現了華盛頓的主要要求,但前提是美國要持親英的中立立場,承認英國的海上霸權和經濟霸權。
這個前提雖然讓美國感到難堪,但華盛頓知道這已經是杰伊所能爭取到的最好條件了。后來也證明,《杰伊條約》不僅避免了戰爭,而且,對美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因為大西洋冬天的航行充滿危險,杰伊留在了英國,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國。條約的正式文本是1795年3月7日才在費城露面。雖然還沒有看到條約的正式文本,但共和黨人已經了解到了條約的主要內容。
條約沒有要求英國賠償獨立戰爭后從美國帶走的奴隸,也沒有為在戰爭中被英國人俘虜的美國海員爭取到滿意的補償方案。更讓共和黨人不能容忍的是,美國給了英國貿易的最惠國待遇,而英國在這方面沒有相應讓步。共和黨人認為,《杰伊條約》是聯邦黨人向英國霸權屈膝投降的條約,背叛了同法國源遠流長的聯盟關系。這根本就是一個賣國條約,是對英國強權的低頭稱臣,讓美國重新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不過,《杰伊條約》通過和英國的談判,避免了兩國之間的戰爭。英國同意撤回駐扎在美國西部的軍隊。條約還有限制地允許美國商船進入英國管轄的西印度群島從事貿易。
這些都對美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這個條約同時也受到了美國工商業者和西部居民的廣泛歡迎。對美國來說,條約通過把國家經濟命脈和海上力量最強大的英國聯系在一起,確保了美國貿易能夠直通海外市場,這在整個十九世紀都對美國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保護作用。
二
盡管這個條約對美國來說相當重要,但是華盛頓知道,這個條約一定會遭到共和黨人的拼命反對。加上由于和英國人的戰爭結束沒有幾年,國內的反英親法的情緒還很重,華盛頓擔心這個條約一旦正式簽訂,可能會引起社會動蕩。但是,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條約,美國面臨的危險將更大。
1795年5月末,華盛頓召集參議院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秘密討論了《杰伊條約》。果然,在參議院,這個條約就遭到很大非議。漢密爾頓得知這個情況,心急如焚,對華盛頓說:“所有的商人都認為,不批準條約將會阻擋經濟計劃,影響公司運營。”在漢密爾頓等人的游說下,終于,在6月24日,參議院還是以微弱的優勢,通過了《杰伊條約》。
由于擔心公眾對條約的反應,引起恐慌,華盛頓仍然拒絕向公眾公開條約的文本。不過,共和黨人不會放過這個機會,7月1日,他們通過一名共和黨議員將條約的文本泄露出去,全文刊登在報紙上。這立刻就引起了美國政壇前所未有的騷亂。麥迪遜稱,這一事件的結果就像電流一般,傳到了美國的每一個角落。憤怒的潮水在美國到處泛濫。
7月4日,美國獨立日,在美國的許多城市都焚燒起了杰伊的畫像。杰伊自嘲道,借著這熊熊的火光,他可以走遍美國。7月14日,查爾斯頓的市民為慶祝法國大革命攻陷巴士底獄,他們拖著英國國旗走街串巷,最后在英國領事館前付之一炬。那些天,華盛頓的住宅也被數不清的人群包圍著,吵著嚷著,要對英國開戰,咒罵華盛頓,為法國的勝利喝彩。
在此前,7月3日,華盛頓就《杰伊條約》專門征求了漢密爾頓的意見。華盛頓雖然知道,《杰伊條約》注定不會受到共和黨人的歡迎,不過,他希望至少能說服自己,這個條約是有益的,并且知道如何為之進行辯護。雖然漢密爾頓已經不是內閣成員了,但他在貿易和國內大勢上的許多看法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見。華盛頓對他的意見一直很重視。
果然,漢密爾頓在7月9日、10日、11日,一連發出了三份詳實細致的分析意見。漢密爾頓認為,《杰伊條約》總體是有益的,讓人難以拒絕。它最大的意義是為美國爭取到了和平。“有了和平,我們的貿易就能迅速發展。如果這一時期發生了戰爭,將嚴重損害我們的發展和繁榮。”
看了漢密爾頓的意見,華盛頓很高興,除了在一兩個小問題上,他和漢密爾頓看法不同,在其他問題上,他和漢密爾頓的看法完全一致。這使他對《杰伊條約》心里更有底了。
三
《杰伊條約》引起的政治沖突,在漢密爾頓看來,事關英美戰爭能否消解的重大問題,是一場事關美國前途的命運之戰。盡管漢密爾頓已經不再是政府官員了,但漢密爾頓覺得在這樣事關國家命運的問題上他沒有權利沉默。
漢密爾頓絲毫不認為,離開華盛頓內閣,對他會有什么影響。相反,他認為,這樣也許更好,可以讓他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事實證明,離開了華盛頓的制約,讓漢密爾頓的思想也越來越偏于極端,甚至讓他不惜為此和反對條約的人大打出手。像共和黨對待他一樣,他對杰弗遜、麥迪遜的敵視情緒也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的時間里,漢密爾頓用筆名寫下了二十多篇文章,為《杰伊條約》進行了全面辯護。他指出,共和黨所以反對條約,就是想要推翻《美國憲法》,讓美國站在法國一邊,卷入到戰爭中去,將美國推向毀滅。他還向人們斷言,共和黨反對條約,就是企圖將華盛頓趕下臺,為杰弗遜當選總統制造輿論。
在今天看來,漢密爾頓的辯護雖然精彩紛呈,可謂是當時為《杰伊條約》最有力的辯護,確有一種萬夫不當之勇,但是其中的可商榷之處也不少。不過,在那場你死我活的辯論中,辯論的雙方都顧不上那些了。在這種情況下,漢密爾頓文章的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杰弗遜不得不請求麥迪遜親自出馬,撰文批駁漢密爾頓。但是,面對漢密爾頓的氣勢,麥迪遜也心中無底。他先是以不熟悉外貿和外交為理由,委婉推辭。后來,雖然勉強寫了幾篇文章,但力量和氣勢與漢密爾頓相比,還是弱了很多。
就在辯論的雙方還在唇槍舌劍之中,華盛頓已經在1795年8月,果斷地簽署了《杰伊條約》。盡管條約被共和黨人惡毒地咒罵,但是華盛頓還是堅定地認為,《杰伊條約》為美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使美國能夠較快地走向成熟和發展。
杰弗遜簡直不相信《杰伊條約》可以在華盛頓的手中變為法律。自此,共和黨就將矛頭直接指向了華盛頓,說他批準條約,目的是想讓自己當國王,是美國的新君主。甚至造謠說,早在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就接受了英國人的賄賂,是美國共和事業的叛徒。
華盛頓非常反感政治上的派別斗爭,他也一直警醒自己,讓他的言行盡量做到客觀公正,超越任何黨派。但是,共和黨人還是沒有放過他,這使他感到既憤怒又傷心。
四
在此之前,作為共和黨的黨魁,杰弗遜一直對外聲稱他已經退休了。其實,他一直是隱蔽在幕后,策劃反對派的行動。《杰伊條約》的簽訂使杰弗遜決定從幕后走向前臺,成為了共和黨人的公開旗手。
他聲稱,眾議院作為美國平民階級的代表,有權對這個關系到全體人民經濟命運的條約進行審查。麥迪遜也堅持認為,眾議院有權規范國內的商業活動。
聯邦黨人被杰弗遜和麥迪遜的言論驚呆了,認為這不僅松動了《憲法》的權力制約的架構,而且完全曲解了《憲法》的本意。聯邦黨人指出,如果開了這樣一個先例,那么,一個國際商業條約在得到參議院的批準后,總統仍然無權簽署的話,那么,聯邦政府將無法管理同外國的國際關系,而不得不將這個權力交給總是吵鬧不休的眾議院,結果將一事無成。
但是,麥迪遜堅持眾議院有權了解《杰伊條約》簽署的全過程。他要華盛頓公開他對杰伊就這個條約的談判所作的全部指示。
華盛頓憤怒地拒絕了麥迪遜的要求。他明白,如果眾議院獲得了這一權力,那么這對政府的對外談判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而且,行政部門的權力將會坍塌,人們將弄不明白,執掌外交關系的,究竟是行政部門還是立法部門?
見華盛頓拒絕了他們的要求,眾議院的共和黨人決定在條約實施所需要的撥款上設置障礙。這可是眾議院的權力。沒有經費,同樣可以使這個條約無限期地擱置,直到死亡。
聯邦黨人識破了共和黨人的拖延戰術,組織一批又一批的工商業者到國會門前請愿,要求通過《杰伊條約》。由于,在條約批準的問題上爭執不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已經嚴重下滑,商業萎縮,經濟低迷,工商業者迫切希望盡快恢復英美之間的海外貿易。
面對群眾請愿的壓力,麥迪遜不得不將《杰伊條約》的撥款問題提上眾議院的議事日程。他確信,即使付諸表決,《杰伊條約》的撥款問題也不會獲得通過,因為在眾議院,共和黨在人數上超過了聯邦黨人。
而且,為了應對《杰伊條約》的爭論,1796年3月,在眾議院,麥迪遜還專門召開了一次共和黨的黨團會議,統一認識。這在美國的政黨史上,是一次里程碑的事件。此前,政黨活動還是一件偷偷摸摸,見不得陽光的事,現在變成了正式的、公開的活動了。
然而,讓麥迪遜非常傷心的是,在條約撥款付之表決的最后關頭,有一些共和黨議員轉而支持《杰伊條約》的簽訂了。結果,4月30日,《杰伊條約》實施所需要的撥款在眾議院以51:48的微弱優勢獲得通過。
雖然《杰伊條約》最后的障礙已經排除,但是華盛頓還是感到空前的失落。華盛頓將共和黨對《杰伊條約》的抵制,看成是一場黨派鬧劇,其中的是非顛倒和對人身的惡意攻擊,他無法適應。他坦承,這種黨派斗爭帶來的麻煩和困惑,已經使他感到心力交瘁。
華盛頓決定了,本屆總統任期結束,他將正式退休。
五
《杰伊條約》的簽訂,是美國歷史上一件具有標志性的重要事件。
在解決了獨立戰爭遺留下來的大部分問題之后,這一條約搬掉了最后一塊同英國改善關系,以及讓美國持續繁榮的絆腳石。雖然人們開始時對《杰伊條約》的期望并不是很高,但是,條約生效以后,美國的經濟卻因為和英國的貿易而蒸蒸日上。
《杰伊條約》實際上確立了美國中立路線上的親英立場。這一基本立場在持續一個多世紀中,對美國的穩定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圍繞《杰伊條約》展開的爭論,將美國的兩黨制正式推上了歷史舞臺。此前,美國的反對黨行動一直都是遮遮掩掩,不敢公開承認。杰弗遜和麥迪遜甚至使用密碼進行通信。有時,麥迪遜忘了密碼,常常讀不懂杰弗遜的意思。但是,洶涌澎拜的反對《杰伊條約》的聲浪,將共和黨的影響深入人心。
此時,作為美國的反對黨,共和黨已經成為美國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了。它不僅有了自己的領袖和自己的綱領,而且還擁有一套嚴密的組織體系。從基層到中央,共和黨的組織已經像人體血管遍布全國。
反觀作為執政黨的聯邦黨,這個時候既沒有自己公認的領袖,也沒有提出自己的政黨綱領,更談不上自上而下密布全國的組織系統了。當政黨政治已經作為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登上現代政治舞臺時,聯邦黨的敗北也就是無可挽救的了。
當《杰伊條約》正式通過后,麥迪遜十分灰心的時候,杰弗遜就斷言,這是聯邦黨人取得的最后一個勝利。
果然,四年以后,杰弗遜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反對黨領袖的身份當選為美國第三任總統。它宣告了美國進入到了現代政治時代,即政黨政治的時代。從此,美國總統必然是美國的一個政黨的代表。
《杰伊條約》是美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重要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