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東遷后,重建周室,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史載:
“ 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晉國擁有強大的國力,還是周天子的同宗,根正苗紅,既有實力又有名分,當之無愧是春秋初期的領頭羊,“春秋五霸”第二位,就是晉文公,晉國霸業延續了百年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千乘之強國。
然而,僅僅過了二百年,諾大的晉國崩盤了,長期的爭霸戰,齊、楚、秦都拿它沒辦法,誰又能想到,它最終亡于自己人手中。
這是個緩慢變化的過程,晉國亡國,緣于五個方面。
一、國策失當
晉國始封于周成王時期。
當年,年幼的成王與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隨手拿起一片桐柏葉,裁成玉珪形狀,遞給叔虞,說“以此封若”。
本來是孩童的一句戲言,史佚卻說:
“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成王也沒有任性耍賴,毅然封叔虞于唐國故地。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縣翔山以西,汾水以東,澮水以北,括侯馬、曲沃、翼城三地,是個中小諸侯。
此處封地,當時處于中國版圖的邊緣地帶,赤狄、白狄等少數民族游牧部落錯落分布在周圍。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雙方由于風俗習慣不同,利益對立,時常會發生戰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面對這種復雜的生存環境,晉國從建國伊始,便繃緊弦,時刻不敢懈怠,發展經濟的同時,著重發展自身的軍事力量。
公元前677年,晉獻公姬詭諸繼位。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君王,不滿足于晉國身處戎狄環伺的逼仄環境,著重于向外擴張。
既然要擴張,強大的軍力必不可少,晉獻公將晉軍擴大為二軍,晉軍實力極速壯大,成為晉國對外擴張的利器,史載,晉獻公在位期間,“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霍、魏、耿、虢、虞等國相繼覆滅。
獻公薨后,君位的更迭引發長達十四年的內政不安。
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達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回國繼位,為晉文公,當時他年已六十二歲了,垂垂老矣,卻“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文公一心想接過已故齊桓公的霸業,始建“三軍六卿制”:將軍隊分為上軍、中軍、下軍,每軍設軍佐,共計六名指揮官(身份皆為卿士),一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計三萬七千五百人。
指揮官由跟從晉文公患難與共,一起逃亡的親信重臣擔任:上軍狐偃任軍將,狐毛任軍佐;中軍先軫任軍將,郤溱任軍佐;下軍欒枝為軍將,胥臣任軍佐。
改革軍制,本意是強軍,目的也的確達到了,城濮之戰,晉軍展現出強大的戰斗力,將縱橫江漢無對手的楚軍死死圍住,終將其擊破之。
晉國三軍六卿制度的潛在危害,晉文公還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軍權很容易被權臣控制,于是他采取分權措施,加以制衡,讓先軫任元帥(三軍總帥),狐偃兼任執政卿,軍政分開,由國君總控大局。
景公時代,進一步將軍隊擴大為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
這樣一來,對國君總攬全局的能力要求更高,要有嫻熟的政治手腕,鐵血的威權才行。
但“三軍六卿制度”還是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凡主掌三軍者,皆是從隨同晉文公流亡的功臣家族中挑選,這些功臣之家,在受到財賞、職賞后,更獲得了大片的封邑,如果單獨一家來看,封邑面積與實力都不足以對國君公族構成威脅,但功臣數量越來越多,功勞增加,封邑也越發擴大,漸漸形成了國中之國。
周天子被諸侯國弄成擺設,而晉國國君也逐步被卿士家族架空。
二、本家內斗
晉國在成王時建國,在周平王時期,旁枝曲沃一宗,逐漸坐大,與國都翼城正宗發生六十七年君位爭奪戰。曲沃一枝勝出后,對翼城公族進行了絕后式的屠戳。晉獻公時,又對原曲沃一宗的旁枝進行了剪除,為了讓心愛的幼子繼位,他又對自己的其他兒子們舉起了屠刀。
血腥的內斗,嚴重削弱了公族力量,為后世“公族弱,卿族強”留下了隱患。
三、國君失德
公元前621年,晉襄公薨,臨死前,他將年幼的太子夷皋,托付給趙盾。在擁立新君時,趙盾卻搖擺不定,立長還是立嫡,繼位問題,引發了朝堂爭斗。趙盾牢牢把持著朝政,思量再三后,還是立夷皋為君,是為晉靈公。
晉靈公的登位,得票率本來不是百分之百,年長后,他又嬉戲無度,奢侈殘暴,失盡天下民心。
晉靈公對趙家把持朝政極為不滿,他準備對五十歲的趙盾下毒手,卻被趙家弒殺。
晉靈公的死使公室受到沉重打擊,卿士家族力量進一步增強,尤其是趙氏最為強大,
“趙名晉卿,實專晉權,奉邑侔于諸侯”。“侔”為“相當,等同”之意。
四、處置失當
晉厲公時,卿士家族開始與公族對抗,違反國君命令,厲公深感卿士力量太大,他有意削弱卿族,強大公族,史載厲公“欲盡去群大夫而立諸姬兄弟”。
由此就將公族與卿族的矛盾公開化。
公元前573年,厲公命令自己的大舅子胥童率軍襲滅郤氏,胥童將欒書、中行偃也囚禁起來,意在將三家卿士同時消滅。
這是十分關鍵的時刻,厲公卻有些后悔,“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也”。
晉厲公仁慈了一回,卻縱虎歸山,“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欒書、中行偃回頭就給晉厲公痛下殺手,帶領邑兵將厲公囚禁六天,弒其于密室。
幾家卿士協商,決定擁立公子周繼承君位,是為晉悼公。
這些卿士為了解決后顧之憂,挾迫晉悼公歃血盟誓,要求其不再追究他們弒君的責任。
經此變故,公族益弱,卿士越強。
五、世卿世祿制的確定
世卿世祿制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卿士大夫勢力壯大,逐漸控制政權形成的,齊國有高氏、國氏、鮑氏、管氏,魯國有“三桓”,晉國則更嚴重。
東周初立,王室衰微,諸侯們有了取代天子的想法,到了后期,大夫們亦有了取代諸侯的野心。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到后來更變成了“禮樂征伐由大夫出”,《史記.晉世家》:
“頃公六年,周景王崩,王子爭立。晉六卿平王室亂,立敬王”。
趙盾執政二十年,擁立新君外,還著重做了一件事情:確立正卿(六卿之首)任命規則。
以前,正卿是由朝議商定,國君拍板定奪,而現在變成了由前任正卿指定接班人,這種指定接班人的做法,將公族排除在外,基本上圍繞著幾個卿士家族提拔(不是選拔)。
由此擴展開來,六卿當中另外五卿由共舉共薦,轉變為子襲父位,“世卿世祿制”漸漸固定之后,國君權力被壓縮。
而“六卿”變成了一個完全獨立于君權之外,自主運作的政治團體,隨著卿大夫的權力逐漸增大,君權相對逐漸減小。普通的士大夫只能依附于六卿,這進一步壯大了六卿力量。
這樣才會出現前面厲公與卿士家族相爭斗的情景。可惜,在與卿士家族爭斗的過程中,國君公族是節節敗退,由“晉由此大夫稍強”,變成“六卿強,公室卑”,而此時的六卿世家分別是: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
六卿在蠶食君權時,仍然不忘剪除國君公族近支。
公元前513年,六卿以“不尊國君法令“為由起兵攻滅公族羊舌氏、祁氏,至此,除國君一枝外,晉國公族全部被滅,“晉益弱,六卿皆大”。
而六卿并非鐵板一塊,他們彼此也是明爭暗斗,這時候就考驗各家接班人的政治智慧與才能了。
公元前489年,智氏、魏氏、趙氏、韓氏共逐范氏、中行氏,迫其逃亡離晉,四家共分范氏、中行氏封邑,六卿變成四卿。
公元前453年,智氏拉攏魏氏、韓氏,計劃共滅趙氏,趙氏派出說客,深入分析魏氏、韓氏兩家即將面臨的滅族危險,促使魏、韓兩家反戈一擊,與趙氏一起,將智氏消滅。
隨后二十余年,國君由三家完全控制,他們不斷侵占國君轄地,晉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趙、韓三家共同賄賂周天子,獲得周天子正式冊封。
中國歷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
公元前349年,魏、趙、韓實在不愿意再等下去,武力將晉靜公廢為庶人,由此晉國絕祀。
存在694年之久的晉國,曾經創造了輝煌霸業的晉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舞臺上。
“三家分晉”事件,給后世留下了無比深刻的教訓,國家若要統一,本務必要大于末,本末倒置,終將于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