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這種這大家看起來奇怪的并存制度,其實是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原因。
下面就詳細這兩種制度的歷史和西漢選擇并存的根因。
分封制的歷史淵源。
這個可從最早的遠古時期追溯,大家都知道人類初期是部落形式的,最開始是母系氏族,后來逐漸轉變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由氏族逐步發展為部落。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鏈接因素就是血緣。后來部落之間發生兼并,例如史書記載的最重要的兩次部落戰役,第一次是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戰爭,兩個部落合并形成了華夏民族,第二次黃帝和蚩尤之間的戰爭,最終蚩尤部被消滅。部落兼并后不能消除地理上的距離,天子不能自己管所有的地方,所以把遠的地方交給能力較強的人管理,這些負責管理的人就是最初的諸侯。夏本紀記錄大禹定九州后規范諸侯范圍:“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
分封諸侯的主要原因就是距離太遠,諸侯協助天子管理一個區域的部落。最初能夠成為諸侯的人,一種是天子近親,另一種是有功之臣。周朝以后,這些諸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一個的小國,而周天子作為名義上的天子,實際可管轄的范圍變的很小。
郡縣制的由來和原因。
郡縣制源于秦朝,秦國自孝公開始變法,實際上是不斷的中央集權,始皇帝鑒于周朝分封諸侯的弊端,同時為了強化集權,對原六國的地方都改為郡縣制。
史記記載“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可見始皇帝對剛滅了六國,又新分封諸侯國是深惡痛絕的。
所以,秦統一六國后采取郡縣制,郡縣制是為了避免分封諸侯的弊端,防止形成諸侯小國。
西漢為什么要選擇并存?
秦到漢中間,其實還有一個政權,就是項羽的西楚政權。項羽推翻秦朝后采用的就是分封制,把地盤都分給那些軍閥。劉邦在和項羽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為了籠絡這些地方軍閥,不得已就延續項羽的分封制。但是劉邦正式稱帝后,一直致力于打擊異姓諸侯,到劉邦死前,終于把那些異姓諸侯都消滅干凈了,重新分封了劉姓諸侯。
劉邦既然消滅了這些諸侯王,為什么又要新分封諸侯呢?其實劉邦是總結了秦朝和西楚滅亡的經驗教訓,秦國二世而亡并且瓦解的如此迅速,很大原因是沒有諸侯王拱衛政權,起義爆發的時候遍地狼煙,如果都諸侯國的話,至少起義軍不會那么快聯合,會被各個諸侯清繳。
而西楚分封了諸侯,但是異姓諸侯,和霸王的利益不匹配,各懷鬼胎。有些諸侯在楚漢之間反復站隊,毫無忠心可言。這也是劉邦要清繳異姓諸侯的原因。
總結一下:郡縣制是為了利于集權統治,但是皇權需要諸侯拱衛,否則一旦發生叛亂,不能形成有效遏制而漫延,但是又不能把地盤分給異姓,否則對皇權是極大的威脅。因此綜合權衡后,采用郡縣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