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奴隸社會
1.夏朝
約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破壞了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慣例,自己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夏朝歷時470余年,公元前16世紀,居住在黃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領湯的領導下打敗桀。夏朝滅亡。夏朝的農業已經有相當大的發展,已知釀酒, 并發明了青銅器鑄造技術,這一創造發明,標志著中國從夏開始,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銅器時代。夏朝的“夏歷”是我國最早的歷法,以正月為歲首的記歷分法,一直流傳到現代。
2.商朝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朝代。從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II世紀。延續600年時間。商朝是我國奴隸制的鼎盛時期,這時已有金屬器物、青銅器冶煉技術和鑄造工藝,為世界歷史所罕見。農耕畜牧及手工業與商業有了明確分工,文字歷法等文化出現。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商朝已有成文法,所以荀子說:“刑名以商”。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代的文字主要是刻記在甲骨、銅器及其他器物上,其中以刻記在甲骨上為最多,刻記在甲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乘商朝內亂,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紂,激戰于商都郊外的牧野,商兵陣前起義。引周兵攻入商都,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
3.西周
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韋曲西北)。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編制的禮樂制度和建立的完備的宗法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禮”是體現奴隸主貴族統治意志的生活方式,其內容包括國家政治制度、風俗習慣、日常生活儀節等,分吉、兇、軍、賓、嘉五禮,即有關祭祖喪葬、軍族、朝覲盟會和婚冠喜慶儀式,“軍”是配合“禮”的五樂形式。
宗法制度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族制系統,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以嫡長子繼承權的制度。其內容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領,掌握全國最高的政權和族權;每代“天子”都是以嫡長子繼承父位,為下一代的“天子”;每代諸侯也是由嫡長子即位。為下一代的諸侯。宗法制度明確了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區別,任何人在不同的等級上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地位和身份的禮法,否則要受到刑罰的制裁。
4.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棄鎬京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是周王室日漸衰落,大國諸侯先后稱霸。周平王東遷之后,“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其直接統治的地域越來越小,春秋中期,“天子”的領地僅限于洛陽及其周邊地區。
春秋初,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不斷發生戰爭,戰勝的諸侯,迫使其他諸侯承認其領袖地位,成為“霸主”。這一時期先后取得霸主地位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5.戰國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這期間各國混戰不斷,戰國由此得名。
戰國七雄”: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至戰國時,諸侯國已為數不多,主要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其內容主要是: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軍功.按功授爵;建立縣制;獎勵耕織,禁止棄農經商。秦國經過這次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廢除了舊制度,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六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