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一直存在著所謂“中原”和“蠻夷”的矛盾
《詩經》中有記載“玁狁孔棘”;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曾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要攘除蠻夷;秦始皇嬴政命令蒙恬北筑長城,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漢高祖劉邦被圍于白登山、漢武帝劉徹大敗匈奴奠定“武”之謚號。而到后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乃至于出現元朝這樣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可以說外族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肥沃富庶的中原大地,外族不但一直想,也在一直做
縱觀歷史,每個時代都有大規模的外族入侵中原,無論是中原方面勝利還是外族勝利,總是一場能令人側目的大亂,但是在三國時期,中原大亂,這些“外族”就都銷聲匿跡、聲名不顯了呢?
原來,并不是外族不想進犯中原,而是實在是打不過,要知道雖然東漢國祚將終,但是軍隊戰斗力有一說一,因為有群雄割據,中原軍隊的戰斗力可以說是相當的強
各路諸侯都有強大的武裝力量
在東漢末年,三國君主還人微言輕的時候,北方的公孫瓚就帶著一支騎兵部隊四處游獵,獵的就是匈奴騎兵,匈奴人稱之為白馬將軍,公孫瓚的全白馬騎兵號為白馬義從,在長坂坡救幼龍的趙云就曾是一名白馬義從。匈奴人碰到公孫瓚和他的騎兵之后,往往是打都不打,直接撤退,匈奴騎兵簡直都患上了“恐白癥”
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
在之后,曹操在北方崛起,不僅把北方各路諸侯統統擺平,還三番五次的掃蕩外族。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大破匈奴于夫羅部,又在關內清除了匈奴的勢力;之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涉鮮卑庭,東指柳城”,這場戰役中曹操部陣斬單于蹋頓、烏桓主力土崩瓦解,史書記載“死者被野”,烏桓連帶著鮮卑、羌族都嚇得臣服于曹操,其首領軻比能、步度根等向中原進貢,彼時的曹操可以說是馬踏塞北、劍抵遼東,奉令不臣、天下皆驚
曹操北征烏桓示意圖
北方有游牧民族騎兵,南方也有外族動亂
北邊的外族稱作“狄”,南方的外則稱之為“蠻”。《出師表》所提到的“深入不毛”、“南方已定”說的就是季漢對外族的一次大動作。丞相諸葛亮領軍親征南蠻,把蠻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之后,南邊的外族徹底折服,鮮有作亂。而另一邊,東吳的皇帝孫權對身邊的外族“山越”不僅是戰勝征服,還經常掠奪他們的資源和人口,以前都是外族搶漢人,在這里卻成了漢人搶外族
三國時代的外族可以說是丟人丟到姥姥家了,他們不僅僅是打不過中原的問題,而且他們還要無償給中原打苦工,明明摻和了中原內戰,但是連屁都不敢多放一個,只能低聲下氣的打白工
北邊的鮮卑、羌族,一直給曹魏輸送了大量的騎兵資源,不僅出人還要出馬,必要的時候連他們自己的軍隊也被征召去進攻孫劉,而曹魏對他們額外的作戰并沒有額外的補償,只有常規的軍餉,畢竟他們是曹操的手下敗將,要是不同意出兵,恐怕又得挨一頓胖揍
悉徙其族居中國,帥從其侯王大人種與征戰,意思是把他們遷到中原讓他們的部落為自己作戰
南邊的南蠻自從被諸葛亮收拾了一通之后,就被洗腦了,又是給蜀漢送錢又是送人的,蜀漢的一支王牌部隊“無當飛軍”就是由蠻族士兵組成的精銳步兵部隊,這支步兵強大到甚至可以跟曹魏的騎兵過兩手,無當飛軍就是蜀漢后期對付曹魏的王牌;而東吳那邊就不用多說了,反正山越這一支外族已經沒了脾氣,連琉球也被東吳船隊光顧過,也是在這個時候中國開始有了臺灣這一傳統領土
無當飛軍的主帥,魏國降將王平
可以說,三國雖亂,但并無外族入侵,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外族都忙著給中原打工去了,哪有這個時間和人力物力來入侵中原呢?
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