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華夏三千年的分封制怎么回事?司馬氏篡魏分封禍害中國300年。】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炎黃二帝開創分封制的城邦聯合制國家】
國家的誕生標志著進入了文明的社會,公元前二十八世紀早期,神農炎帝繼承了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無懷氏的皇位,被人們稱為“人皇”。兩萬年以前華夏大地上的人口非常少,發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被推舉為氏族聯盟首領,燧人氏被稱為:“天皇”,“皇”是古代華夏民族對氏族、部落聯盟首領的尊稱。華夏民族的先民經歷一萬三千年的發展,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時候,華夏民族已經繁衍到一二百萬人,散布到整個黃河、長江流域,華夏民族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圣人“伏羲”,伏羲在氏族聯盟的基礎上,建立古代中國第一個部落聯盟政權,伏羲被華夏民族稱為:“地皇”。
氏族、部落的首領是“選舉制”,部落聯盟的大首領“皇”是由眾多的部落推選的。其后的三千年間,華夏大地上存在過十五個部落聯盟政權,一共有91個部落聯盟首領執政。距今五千年的時候,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發明了青銅,華夏民族進入青銅時代。人類在石器時代的時候,拿著石頭做武器的人類,是不可能發動大規模遠距離的征伐,用武力統一各大部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青銅時代的到來,部落之間大規模的征戰成為可能,使用武力結束征伐統一華夏,有了物質基礎和可能性。
青銅器時代的到來,加重了各大部落之間的征伐仇殺,部落聯盟大首領“皇”的權力被削弱了,部落聯盟出現了解體的可能。《洛書》:“皇道衰而帝者興”,因此,“神農”成為華夏部落聯盟的最后一個“皇”,“地皇”神農通過一系列的征伐,擴大了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神農組建了專屬的常備軍,“神農伐斧燧”發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貨幣戰爭,收繳了貨幣的發行權,神農建立了華夏民族第一個國家政權:“大象王朝”。“皇權”衰落之后“帝者”誕生了,“帝”是天下共主的意思,地皇神農被稱為“神農炎帝”。
最初的國家“大象王朝”,是很不穩固的,對于“天下共主”的帝位,各大部落的首領是非常覬覦的,炎帝末年時期全華夏總人口七百萬左右,華夏大地諸侯相互攻伐兼并。公元前二十八世紀末,天水有嶠氏東遷合并新鄭有熊氏,出現了一個強大有力的部落首領“軒轅氏”,阪泉之戰“軒轅氏”打敗了神農炎帝,神農炎帝將帝位禪讓給軒轅氏,軒轅黃帝在涿鹿打敗了南方九黎首領蚩尤,第一次以武力統一了華夏,穩固了華夏第一個國家政權“大象王朝”。
軒轅黃帝擴大了國家的常備軍,通過不停的征戰和分封來確保國家的穩固。中國最早的分封制開始于“炎黃”二帝時代,分封的對象就是華夏大地的上萬個大小部落,分封后的大小部落、氏族,依據親疏遠近組成“邦國”、“諸侯國”、“方國”,大象王朝只有公爵、侯爵、伯爵三個等級,再下就是小部落和氏族。炎黃二帝創建的城邦制國家,它的中央政府設有“四岳、云官”,地方實行分封制管理,實質上就是最早的“邦聯制”國家。
中國古代的地方諸侯分封制,出現在比夏朝還早七百年的大象王朝,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城邦和部落,根據城邦、部落大小,賜給他們各級不同的爵位。上萬數量的城邦、部落,氏族,有著松散的隸屬關系,真正分封的公爵、侯爵、伯爵并不多,以城邦、方國為骨干管轄數量龐大的部落、氏族。夏朝、殷商、西周沿襲了古老的分封制,所以流傳著一種說法:“夏萬國、商三千、周八百”。從炎黃時代到西周早期的近2000年間,城邦、方國的數量沒有變化,部落、氏族的龐大數量大規模的減少消失。
【周王朝是分封諸侯的聯邦制國家,等級森嚴的禮制是約束諸侯的規矩。】
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領下從豳(甘肅平涼),渡過漆水遷徙到岐山(陜西武功),通過一系列的征伐成為殷商最大的諸侯國。周人的崛起引起了殷商王朝的恐慌,殷紂王的爺爺文丁(太丁)扣押了前來殷都獻捷獻浮的周公季歷,以不尊王命為由降封季歷為伯爵,關押季歷于塞庫(石頭牢房)致死。四十多年后,殷紂王再次扣押西伯昌(周文王)于羑里,后來為周武王等營救回來,取得了殷紂王的信任授予征伐之權。西伯昌和周武王用十幾年時間,消滅殷朝外圍的屏藩爪牙。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于牧野,號召了八百多諸侯,集結了近70萬軍隊,其中周武王的軍隊只有5萬人。殷紂王也出動了70萬軍隊迎戰,其中20萬軍隊是殷朝的中央軍,其他50萬軍隊是從近七百家諸侯國征調而來。牧野之戰,周武王發起進攻后,殷紂王征調的50萬諸侯軍倒戈逃跑,周武王率領近70萬軍隊圍殲了殷紂王的中央軍,牧野之戰“血流漂杵”,殷紂王逃回朝歌鹿臺自焚而死。殷商末年,全華夏的人口大約是1300萬,牧野之戰雙方出動了140萬人,全華夏的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參加了這場戰爭,是古代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
牧野之戰后,周武王征伐支持殷紂王的支持者,滅掉了99個諸侯國,總計征服了652個諸侯國,斬殺17萬7千多人,俘虜了30萬人,這個數量正好是牧野之戰跑掉的50萬諸侯國軍隊。《逸周書·世浮》:“武王遂征四方,凡憝(duì)國九十有九國,馘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古代漢語中,“億”是指10萬,兆是指100萬。西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中,“十”和“七”通假。《世浮》中的億是10萬,十萬是7萬別寫。
周武王滅商,八百諸侯總計出兵60多萬,根據出力大小、出兵多少分封賞賜八百諸侯,是周武王必須實施的政治舉措。周王稱天子,是聯邦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根據諸侯國的大小戰功,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爵食邑百里,侯爵食邑八十里,伯爵食邑六十里,子爵食邑五十里,男爵食邑五十里以下。公爵管轄一定的區域(相當于一個郡),侯爵管轄一定的區域(相當于一個地級市),都是受周王直屬管轄的邦國;伯爵管轄小一點的區域(相當于一個大縣),是隸屬于公爵、侯爵管轄的方國,周王也進行垂直管理;子爵管轄更小一點的區域(相當于鄉鎮),男爵管轄一個大村莊,都是隸屬于伯爵以上的邦國和方國。
周王朝的分封制,數量眾多的各級諸侯國,管理方式建立在等級森嚴的“禮制”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鐵面無私的“法制”基礎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說:“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周王的中央政府擁有六個軍,一個軍12500人,總計七八萬軍隊;大的諸侯國三個軍,三四萬人左右;中等的諸侯國二個軍,兩萬人左右;小的諸侯國一個軍,一萬多人。
周王朝的分封制,本質上是邦聯制走向聯邦制,只是周王室做的不完善而已。《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也;王者,天下之所往也。”象、夏、商三個朝代,邦聯制的國家中央政權,是天下的萬邦千國推選出來的,天下共主稱“帝”,帝國對諸侯國的軍隊多少沒有具體的規定,根據諸侯國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決定;周武王伐紂是號令諸侯參戰,周武王分封諸侯,是天下所向往的事情,建立的是聯邦制的中央政權,對諸侯國的軍隊人數、禮儀規范都有具體的規定。
禮制的約束力不如法制,眾多諸侯國的治理發展參差不齊,有的諸侯國發展的好,有的諸侯國發展的不好,先是發生僭越禮制的事情,后來演變為諸侯國之間的兼并。公元前771年,申侯等諸侯國勾結戎狄攻滅西周,平王東遷之后進入春秋時期,平王東遷之時有很多諸侯出兵護衛,周平王不得不把原來周王直接管轄的一些地方,賞賜給出兵護衛復國的諸侯,其中秦人的祖先從此躋身到諸侯國的行列。周王直接管轄區域的縮小,導致周王能夠養活的軍隊數量減少,周王直接指揮軍隊數量減少,導致周王對眾多諸侯的約束逐漸減弱。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攻伐兼并,僭越禮制的事情層出不窮,“禮崩樂壞”的結果,周天子的權威在減弱和消失,聯邦制國家進一步的走向破產和動蕩。春秋五霸的產生和作用就是代行周天子的權力,周天子的權力被削弱甚至被取代;戰國七雄則是產生了新的國家概念,周天子的權力幾近喪失,分封制的周天子聯邦政府徹底破產了。但是,戰國七雄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代表國家的“王”才有權力擁有支配軍隊,公、侯、伯等貴族可以擁有封地食邑,卻不能擁有支配軍隊。
【秦統一六國直接建立大一統郡縣制帝國,缺失了分封制走向郡縣制的中間環節。】
秦滅六國,劃分天下為36個郡、900多個縣,在全國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秦王嬴政認為“功蓋三皇五帝”,自稱為始皇帝,幻想二世、三世乃至萬世。戰國七雄陸續稱王徹底架空了周天子的權威,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華夏民族培育出七國概念。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滅西周廢周赧王;前249年,秦攻滅東周公,名義上的周王聯邦政權解體滅亡,為掃平六國鋪平了道路。
秦始皇統一六國,取締六國王室,亦不分封秦人為王,全國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確實是先進的地方管理制度,把地方政權和軍權分開了,郡縣的地方官吏由秦王朝統一任命,軍隊的控制權和指揮權由皇帝統一掌管。從周天子的分封制到秦朝大一統的郡縣制,過渡的太快中間缺失了過渡環節,六國人民一下子不能適應,懷念原來的故國。秦朝的軍隊和秦國的軍隊有了本質的區別,軍隊中三分之二的人是六國人,這就造成秦朝軍隊不是鐵板一塊。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兵變,天下六國人起兵響應,30萬長城軍團土崩瓦解,50萬南越軍團陷入內亂,30萬關中軍團不能集中使用。新組建的50萬章邯軍團,雖然擊殺了西進的周文,吳廣、陳勝皆為部下所殺,章邯擊殺項梁北上攻趙、代,鉅鹿之戰秦軍陷于苦戰,項羽擊潰章邯,諸侯聯軍圍殲王離兵團,章邯與諸侯軍對峙棘原。劉邦以3萬兵進攻關中,避實擊虛的將秦關中軍團各個擊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子嬰命章邯秦軍向項羽投降,秦朝滅亡。
秦王朝為什么僅僅15年就滅亡?政治的原因是秦法嚴苛、罪徒遍地,勞役賦稅太重、農民收入的一半交了賦稅,郡縣制雖好缺乏過渡環節,已經培育出來的七國概念,是具有一定的慣性的,不會因為六國滅亡而突然消失,六國人民不能接受秦王朝的統治。軍事層面上來說,沒有過渡環節的秦朝郡縣制,還處在不成熟當中,秦王朝缺失了諸侯王的屏藩,關鍵危難時刻秦王朝沒有諸侯王的救援,秦朝軍隊又不是鋼鋼的鐵板一塊,秦王朝迅速的在兵變和人民起義中滅亡了。
秦朝滅亡后,項羽以義帝楚懷王熊心的名義分封了十九路諸侯王(包括項羽自己),廢棄了秦帝國的郡縣制,重新構建了分封諸侯的聯邦政府,義帝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時間不久,由于項羽派人暗殺了義帝熊心,類似于西周的分封諸侯的聯邦政權即刻垮塌,天下陷入軍閥混戰之中。劉邦經過近四年楚漢戰爭,消滅了楚霸王項羽集團,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先后分封了140多個侯,異姓王有封地也有軍隊,成為漢朝的巨大隱患。
燕王臧荼率先謀反,被劉邦攻滅,改封盧綰為燕王。楚王韓信窩藏戰犯鐘離昧圖謀造反,被劉邦降封淮陰侯。韓信挑唆陳豨造反,被呂后滅族;陳豨造反后牽連了韓王信,韓王信逃到匈奴,在漢匈戰爭中被漢軍殺死;韓王信造反牽連到燕王盧綰,盧綰逃到匈奴,后死在匈奴;有人密告梁王彭越謀反,被呂后所殺;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被劉邦擊敗后被番人所殺;趙王張傲主動降王封侯,前200年長沙王吳芮死,其子吳臣繼承王位,后主動要求降王封侯。
【劉邦建立郡國并行政體,三三制原則相互平衡制約。】
劉邦解決掉異姓王之后,為什么沒有全面推行郡縣制呢?因為劉邦知道秦朝缺失了諸侯王的屏藩,所以迅速的滅亡了。因此,劉邦陸續的分封了九個劉姓王,二哥劉仲封代王(劉仲喪地封侯,后來封劉仲兒子劉濞為吳王),弟弟劉交封楚王,庶長子劉肥封齊王,劉如意封趙王,劉恒封代王(漢景帝),劉長封淮南王,劉友封淮陽王,劉恢封梁王,劉建封燕王。劉邦殺白馬與功臣、外戚盟誓:“異姓敢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用法律形式杜絕異姓者稱王,杜絕了異姓王為亂。
劉邦經歷了戰國、秦朝、楚漢戰爭、漢初異姓王為亂,承襲秦朝大一統政治格局,地方治理推行郡國并行制,大一統的中央王權下,實行“三三制”原則,同姓王、功臣、外戚三大勢力并存,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容許任何一方勢力做大。國土的一半實行郡縣制,由中央政府任命功臣集團治理,為中央帝國提供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同姓王占據帝國的另一半,拱衛屏藩帝國中央政府;外戚的勢力平衡同姓王、功臣,同姓王、功臣反制外戚勢力。假如,其中一方勢力做大為亂威脅帝國政權,另外兩方勢力迅速聯手,在帝國中央政權指揮下,迅速的平滅做大而威脅帝國的一方。
劉邦身后,西漢有兩大禍亂:呂后封外戚為王、吳王劉濞七國之亂。漢朝的這兩次禍亂,劉邦生前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也是劉邦實行“三三制”的原因。代王劉仲丟失代郡,被降封為侯;淮南王英布被平滅后,劉邦封劉仲之子劉濞為吳王,瓜分英布之地。劉邦找人看過劉濞面相之后,覺得他有反叛之心,但是已經分封不能更改,撫其后背說:“漢朝50年后,東南方有大亂,這個人是你嗎?看在劉姓同宗的份上,萬望不要造反。”
《漢書》:“吳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填之,諸子少,乃立濞于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反相。”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曰:“漢后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劉邦病危,呂后問朝廷的人事安排,說:“蕭何死了以后,誰接任相國?”劉邦說:“曹參。”呂后又問:“曹參之后。”劉邦說:“王陵可以,不過王陵憨厚,可以讓陳平輔佐,陳平人很聰明,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這個人很忠厚,以后安定劉氏江山的一定是他,可以讓他做太尉。”呂后再問王陵之后的安排,劉邦說:“再以后的事情,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后,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劉邦設立的政治平衡的“三三制”以及地方治理的“郡國并行制”,在西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呂后執政15年戕害后宮殺害劉姓子孫,破壞“白馬之盟”分封呂氏為王,呂后駕崩后,劉姓王和功臣集團迅速聯手,剿滅了呂氏外戚集團,尊迎代王劉恒為皇帝。劉濞發動的七國之亂,漢帝國中央政府憑借功臣集團、可靠同姓王、外戚集團,僅用三個月迅速撲滅“七王之亂”。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政建立新莽,劉秀借助人民的力量之外,主要依靠同姓王、功臣后裔,及新興的士族力量恢復了漢朝。
漢光武帝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劉秀恢復漢室之后,沒有分封一個同姓王、異姓王,封了很多侯,侯也有了幾個等級。最低一級的是亭侯,食邑一個村莊數百戶;中級的侯是鄉侯,食邑一個鄉或鎮上千戶人家;上等的侯是縣侯,食邑一個縣數千戶人家,相當于萬戶侯。漢光武帝吸取西漢經驗,不但不封異姓王、也不封同姓王,解決了諸侯王反叛造反的事情。諸侯王有地盤有軍隊,諸侯王的軍隊(軍權)解決了,但是諸侯王的地盤問題沒解決,軍權問題轉向功臣、權臣、外戚。
【曹魏篡漢開創成功先例,司馬氏篡魏倒行逆施。】
在曹操之前,中國歷史三千年,篡逆者頗多數不勝數,幾乎沒有篡逆成功的先例。有夏一朝,后羿驅逐夏帝太康,畢竟沒有敢稱帝;寒浞取代后羿,追殺夏帝“相”自己稱帝,少康復國殺寒浞一族。商湯滅夏,帝師伊尹監國流放太甲,太甲回朝殺伊尹復國。有周一朝八百年,幾無篡逆成功者,秦滅西周,是氣數已盡瓜熟蒂落。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政,只不過維持了十幾年光景,就被漢光武帝劉秀復國。東漢末年董卓意圖篡政,被十八路諸侯和司徒王允誅滅。
李榷、郭汜之亂,漢獻帝流離失所,曹操偽迎漢獻帝于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又沒有本事統一天下,把漢室江山直接搞分裂了。曹操想篡奪漢室,但是曹操攝于劉邦“異姓敢稱王者天下共誅之”,曹操始終沒有敢于篡政稱帝,但是曹操卻把篡政的著數和章法教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曹丕遵照曹操遺囑,假借堯舜禹禪讓制,威逼漢獻帝讓位,篡逆漢室天下,中國則進入三國時代。
司馬氏依樣畫葫蘆,263年魏滅蜀漢,265年司馬炎篡魏建晉,280年晉滅東吳。三家歸晉天下一統,本來是一件大好事,為什么被司馬氏給搞砸了呢?經過西漢郡國并行的過渡,東漢不再分封諸侯王,基本施行王權在上的郡縣制。沒有了諸侯王(同姓王或異姓王)對中央帝國的屏藩,以諸侯王為主的貴族勢力削弱,以功臣侯貴族為主的士族勢力崛起,曹魏篡漢、司馬氏篡魏主要依靠士族勢力,以軍功建長的“寒族”勢力逐漸崛起,帝國之內形成新的三大支柱:功臣、士族、寒族。
曹魏篡漢依靠士族、寒族勢力,平衡功臣勢力,實行九品中正制,給與士族、寒族出路,天下各股政治勢力基本取得平衡。曹魏篡漢本來就不正當,為天下開辟篡逆成功先例,既然曹魏可以篡漢,司馬氏亦然能夠篡奪曹魏。曹氏篡漢還講點仁慈裝點門面,起碼還偽稱禪讓,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司馬氏篡魏,則是明目張膽的威逼搶奪,司馬炎初期尚能勵精圖治。280年滅東吳后,司馬氏政權不穩,司馬炎開始分封司馬氏為諸侯王,試圖仿效漢高祖劉邦屏藩晉朝,可惜時過境遷不能奏效。
司馬氏分封同姓諸侯王是倒行逆施,不好聽的說就是復辟走回頭路,追殺劉、曹、孫貴族勢力而沒有結果,士族勢力從中沒有得到多大好處,正在崛起的寒族勢力受到抑制打擊。僅僅三代之后,司馬氏皇朝內部出現大問題,司馬氏為了維護皇權,近親繁殖的結果就是整個家族傻子頻出,竟然還整出個傻子皇帝司馬衷。傻子皇帝當朝,諸侯王不服、士族不服、寒族不服、前朝貴族更不服,司馬炎死后第二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先后參加的晉朝有實力的同姓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其實不止這八個王,先后有十幾個司馬氏諸侯王參與,開始了為亂16年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耗盡中原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八王之亂僅僅幾年后,就爆發了“永嘉之亂”,到了316年爆發了“五胡亂華”,司馬氏東遷建康。百姓起義推翻暴政是天經地義的,臣子篡奪主子的江山則是大逆不道,曹魏開創篡逆成功之實。曹氏可以篡漢,司馬氏就可以篡魏,其他士族也可以篡奪司馬氏,這就陷入“蝴蝶效應”惡性循環。曹氏、司馬氏開創的這個惡劣結果,給中原漢族帶來300年的厄運,直到581年隋朝建立才結束。隋唐時期,中國真正進入郡縣制時期,諸侯王成為貴族象征,卻沒有軍隊和地盤,唐朝中晚期華夏陷入沒有貴族的軍人之亂——藩鎮割據。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