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直接回答:古突厥人與當代土耳其人有關系,但很弱。
按照《北史》《周書》中的幾種說法,突厥的起源都與狼有關,但這種傳說的事情,聽一聽就得了。
突厥這個古代民族,其祖先先后從屬于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6世紀后也被稱為鐵勒。最初,鐵勒人分為很多互不統屬的部落,大多在蒙古草原、中亞北部和南西伯利亞地區游牧。
到了公元6世紀,鐵勒人中的阿史那氏族強盛起來,他們聯合其他鐵勒部落,于公元552年滅亡了統治蒙古草原的柔然汗國,建立了突厥汗國。從此,突厥(türk)一詞就一直沿用至今。 唐太宗非常欣賞的大將阿史那思摩,就是突厥人。突厥汗國的勢力范圍最廣時東起遼水,西抵里海,南到陰山,西南隔阿姆河與波斯相望。
隋朝以前,因為中原處于分裂狀態,突厥騎兵經常南下襲擾,中原北部的北周、北齊都曾經向突厥稱臣進貢。
隋朝統一中國后,國力強盛,突厥遂逐漸歸附,并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突厥活動于蒙古草原,西突厥游牧于準葛爾盆地和中亞錫爾河以北的哈薩克草原東部。
隋朝滅亡后,突厥汗國又一度與唐朝為敵,唐朝于公元630年唐太宗時期滅亡了東突厥汗國,于657年滅亡了西突厥汗國,并在蒙古草原和今新疆、中亞地區分別設立了燕然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等軍政機構,派官兵駐守和管理,突厥各部落和突厥控制的地域遂大部分歸入唐朝的版圖。
公元744年,突厥汗國滅亡以后,突厥各部落一部分南下進入中原北部,逐漸融入中原漢族人之中,如五代時期知名的沙陀人。
還有一部分逐漸西遷進入了今新疆北部的準葛爾盆地和中亞錫爾河一帶的草原游牧,并改變了中亞與新疆原來的民族和文化面貌。
其后,有的突厥部落繼續西遷,沿咸海、里海、高加索一路西遷,最遠的到達了小亞細亞半島(即今土耳其地區)。
突厥西遷與更早期的匈奴西遷一樣,每到一處,就征服了當地的民族和政權,并強迫他們改說突厥語。同時,突厥人在各被征服之地分別與當地原土著民族通婚,經過數百年文化與血統的融合,在中亞向西一直到今土耳其這一線,就逐漸形成了多個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
這些民族從人種特點上看多為混血人(白種人與黃種人的混血),操突厥語族語言,生活習俗則融合了不同地方與民族的特點。
所以,今天這些民族的特點既與原游牧突厥人不同,也與原土著人不同。
他們的相同之處主要是同操突厥語系的語言。
這樣的民族有: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塔塔爾、阿塞拜疆、楚瓦什、雅庫特、土耳其等共約30個左右。
今土耳其所在的小亞細亞半島在古代屬于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帶,其人種以印歐人種(白種人)居民為主,其語言文字也主要是印歐語系的希臘文和拉丁文。
突厥部落大規模西遷進入中亞,有的部落繼續西遷,進入了小亞細亞。這就是其中一個叫“奧斯曼”的突厥部落。
奧斯曼部落征服了小亞細亞全境,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就是今土耳其的前身。
之后就開始了突厥人與當地人的文化與血統的混血過程,與中亞發生過的情況類似。當地人改用突厥語。
當地居民與外來的突厥人大規模地進行族際通婚。突厥人多處于統治地位,因此他們從當地穆斯林、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中挑選妻妾。后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征服范圍擴大,突厥人挑選的范圍更加擴大,他們從阿拉伯、非洲、斯拉夫、匈牙利、烏克蘭、切爾克斯的婦女中挑選妻妾。
所有這些過程導致土耳其人在語言、文化和外部特征方面與其他突厥人相比,都發生了根本且明顯的變化。以突厥語為基礎而形成的土耳其語,從希臘語、亞美尼亞語、格魯吉亞語、斯拉夫語和其他語言中吸收了許多詞匯,它的發音也發生了變化。
從人種外部特征看,土耳其人明顯屬于南歐羅巴人種的地中海支,其代表特征為柔軟、略微卷曲的黑色或栗色頭發,淺褐色皮膚,眼睛大而呈扁桃形,多呈黑色或褐色,鼻子極高而窄,嘴唇略厚,顴骨不夠發育。
但是,突厥人所具有的蒙古人種(即黃種人)的特征,在土耳其人身上幾乎完全消失了。土耳其人已經是典型的歐羅巴人種了。
因此,土耳其人在血緣上與古突厥人的聯系已經非常微弱了。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