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生在黃土地上的農耕文明與產(chǎn)生在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基本屬于同時期的文明。自夏、周開始到清末工業(yè)文明的到來,期間三千年,兩種文明為什么沖突不斷?為什么不能互相取代?為什么相對落后的游牧文明長期處于進攻態(tài)勢,而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卻處于防御態(tài)勢?沖突帶來了什么樣的后果?解疑的沖動為探究提供了動力。
一、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造就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
以漢族為主體的古華夏人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皇帝故里就在河南的新政;后來又占據(jù)了長江中下游。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他們生活的地方是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地方。這里地勢平坦、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因而華夏人較早進入城廓農耕社會,誕生了農耕文明。
以定居、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的經(jīng)濟特征是自足,經(jīng)濟上的自足可以解決生存和發(fā)展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精神特征是靜定和保守,“不求空間之擴張,惟望時間之綿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質樸厚重、沉著穩(wěn)健、崇尚和平為特征。積累深厚,兼容性強,是一種內容廣泛的文化集成。
而東部的大海,讓人望而生畏;北部草原上的苦寒、西部的漫漫黃沙、西南的高原和南部崇山峻嶺,都不利于莊稼的生長,也不利于人類的繁衍。盡管如此,與農耕文明同步,還是在中國“天蒼蒼、野茫茫”的北部草原上,出現(xiàn)了游牧文明。
逐草而居、流動是游牧文明的特征
游牧民族的經(jīng)濟特征一是單調,需要貿易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二是不穩(wěn)定,遇到天災馬上面臨生存危機。經(jīng)濟上的不足不能穩(wěn)定解決生存問題,更不能解決發(fā)展問題。動和進攻成為其精神特征。其文化以流動進取、崇尚競爭、內部?團結、富有戰(zhàn)斗性、侵略性和財富觀念為其特征。文化的廣度和厚度,都與農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語。
(一)地稱中國,人稱華夏。漢族人說,我們這地方很好,我們很滿意、很自信、很自傲。周朝時華夏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叫中國,天地之中,把中國之外輕蔑地統(tǒng)稱為化外之地;自稱華夏,是因為衣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而把四周那些放馬的、打獵打魚的部落傲慢地稱為'四夷'——東夷、西戎、北狄,南蠻。
周朝人眼中的世界
把四夷之人稱為夷、戎、狄、蠻,既是一種對生活在畫外之地族群的泛稱,也是對實際生活狀況的客觀精辟的總結。《禮記·王制》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
在中國人眼里,四夷之人沒有糧食吃,茹毛飲血;沒有衣服穿,只有以獸皮樹葉遮身;也沒有房屋住,頭發(fā)披散著,也不知道束起來,動不動還愛紋個身。總之,生活方式太落后,沒文化。在后人看來,中原文明的不斷進步和游牧文明的固化,使兩個文明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夷、戎、狄、蠻,也逐漸成為彰顯中原民族優(yōu)越性的一種貶稱。
至今,北方仍有喜食生肉者
為什么漢族政權攻入北方游牧民族地區(qū),無論深入由多遠,教訓一頓后,都要后撤到長城以內,一般不占領?說白了就是不稀罕;而游牧民族為什么在漢地邊境搶劫一番后,也總是回到自己的地盤上,說白了,在游牧民族開來,中原那地方好是好,只是太復雜,管不了,還是大草原好。
(二)游牧民族說,和你們比,我們這里太苦逼了,不行,我們得到你們那里去。游牧民族逐草而居,居無定所,食物單調,冬天凍得要死。南下!南下!到物產(chǎn)豐富、風景秀麗的中原區(qū),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夢想。
柳永有首描寫北宋仁宗時期的杭州風光的詞《望海潮》。詞曰: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髙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一百多年以后的南宋時期,金主完顏亮看到了柳永的這首詞,“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此時,完顏亮已經(jīng)入主中原,沒想到江南地區(qū)還有如此美景,真讓人羨慕嫉妒恨。
游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的差異為沖突埋下伏筆。以靜為總特征的農耕文明文化先進,以動為總特征的游牧文明軍事強大。有差異就不平衡,大差異導致極端不平衡,于是,沖突發(fā)生了。
二、兩個文明的軍事沖突,以游牧民族總體占優(yōu)勢、反復拉鋸戰(zhàn)的形式展開
(一)游牧民族依靠軍事上的優(yōu)勢,使沖突以南下進攻的形式反復展開。
1、以搶劫財富為目的的騷擾。在遼闊的北部,被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前赴后繼的占據(jù)。在他們的力量還不足夠強大時,呈周期性騷擾中原王朝。他們如土匪一般,深入漢地大肆搶劫后,帶著財富和人口心滿意足的北撤。
2、北人趁中原內亂,大舉南下,逼漢人三次大規(guī)模南遷。漢武帝北擊匈奴時,曾經(jīng)把匈奴人打得找不著北。大漢王朝滅亡以后,北人也曾三次打得漢人找不著家。
第一次南遷發(fā)生在大漢王朝滅亡以后,中原進入動亂達三個半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時,西伯利亞寒冰期迫使西北、蒙古高原、東北各游牧部落大規(guī)模南遷,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趁機亂華,在中原地區(qū)建立了大大小小的許多王朝。西晉滅亡后,出于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南遷進入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整個北方地區(qū)基本被各少數(shù)民族占據(jù)。東晉時期,南北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由長城一線南移至河淮地區(qū)。
唐末“安史之亂”后,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在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大量中原人口第二次南遷;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北宋亡。“靖康之變”之后,北宋統(tǒng)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這造成了中原人的第三次被迫南遷。
北宋南渡
3、游牧民族屢屢在中原建立政權。從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到清帝退位的2132年間,北方民族統(tǒng)治中原或全境長達840年之久。
期間最慘的是趙宋一朝,先后被兩個北方游牧民族滅了兩次。北宋先是與遼作戰(zhàn),希望收回燕云十六州,打了幾十年也沒有收回,雙方都打煩了,1004年,北宋就趁打勝仗的機會,和遼訂立 “澶淵之盟”。又是給人家送錢送物,又是割地,以此換來北方邊境的安寧。宋仁宗時期,西部邊境的西夏又對北宋發(fā)起進攻,打了兩年(1040—1042),雙方損失都很大,不打了,于慶歷四年(1044)訂立了慶歷和議。和議規(guī)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邊貿易等。
到了宋徽宗朝,皇帝覺得老是花錢買平安也不是個事,就于宣和二年(1120)派趙良嗣等出使在遼東的金、與金訂立“海上之盟” ,希望通過聯(lián)合女真夾擊遼,趁機收復燕云十六州。遼朝滅亡后,在宋金之間沒有遼作屏障,金乘勝犯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先后客死金國。這一次金滅了北宋。
徽、欽二帝被擄往北國
靖康之變后的1138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把都城從南京應天府(今商丘)遷到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qū),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此后,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數(shù)次北伐也無功而返,雙方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南宋與金對峙,蒙古族虎視眈眈
在宋金對峙中,南宋沒有吸取當年聯(lián)金滅遼的沉痛教訓,又聯(lián)合北部的蒙古族南北擊金。這次又是引狼入室,重演聯(lián)金滅遼的悲劇。1234年宋蒙聯(lián)合滅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面對強大的蒙軍,已是退無可退,軍民拼死抵抗了四十多年,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戰(zhàn)宋軍戰(zhàn)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這次蒙古族滅了南宋。
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
兩宋時期經(jīng)濟實力位居全球第一,科技發(fā)達,文化燦爛。但由于重文輕武的國策,不管是拿錢、割地、議和,都阻擋不住北方民族的鐵蹄。落得北宋二帝客死敵國,南宋末代皇帝葬身大海的下場。
如果說漢武帝北擊匈奴是第一次拉鋸戰(zhàn),那么唐朝收拾中原亂局完成了第二次拉鋸戰(zhàn),明朝把元朝趕回大草原完成了第三次拉鋸戰(zhàn),直到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完成了第四次拉鋸戰(zhàn)。
(二) 中原農耕民族軍事上的防御戰(zhàn)略的失敗,昭示一個真理:最好的防御是進攻。在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曠日持久的沖突中,面對強大的游牧民族騎兵的進攻,長期被動防御成為無奈的戰(zhàn)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面對匈奴的頻繁南下騷擾,北方的燕、趙、秦三國就紛紛修起了長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把燕、趙、秦三國修建的長城連在了一起,希望通過修長城,實現(xiàn)“千古胡兵屈仰止,萬重血肉鑄安寧” 的目的。萬里長城成了兩種文明之間的分界線和防御線。
對匈奴攻防并重的秦始皇
漢武帝不僅修繕秦長城,還出于軍事防御、開發(fā)西域屯田、保護“絲綢之路”的需要作用,新筑河西走廊長城。工程規(guī)模之宏大,更遠出秦長城之上。
歷經(jīng)兩千年不倒的漢長城
東漢之后,進入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長城一線被游牧民族占領,沒有人去修長城;隋朝統(tǒng)一天下后,多次對秦漢長城進行修繕;到了唐朝,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認為,與其勞民傷財修長城防御,不如主動進攻。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唐軍對突厥和回鶻發(fā)起進攻并一直處于上風。尤其是隋朝興起的突厥,被唐朝徹底干死,再也構不成威脅,自然用不著修長城。不但如此,李唐還以賜國姓的形式安撫蕃邦,以示恩榮。武德七年八月,東突厥可汗頡利遣夾畢特勤阿史那思摩入見高祖,得賜李姓;唐初的契丹酋長窟哥、奚族酋長可度者、靺鞨酋長突地稽、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等率部內附,也皆賜李姓。
宋代長城一線又被北方民族占據(jù),夠不著修;元代強大到天下無敵,沒必要修。到了明代,千辛萬苦把蒙古族趕回草原后,明朝政府像修自家院墻一樣,對長城進行大修特修,所以文明現(xiàn)在看到的大部分是明長城。
長城作為中原王朝防御心理的物質存在,其作用是有限的。長城出現(xiàn)之后,從秦漢時進攻中的勝利,到唐朝進攻后的和平相處,再到宋朝退卻中的徹底失敗;明長城即使修得堅固、漂亮,最終也沒有擋住滿清南下的鐵蹄。元人郝經(jīng)在《古長城吟》中感嘆道:“君不見,城頭落日風沙黃,北人長笑南人哭”。在“北人”眼里,長城也許是個笑話。
在長城這種線狀邊境防御設施之內,中原王朝又修建了大量封閉形的城池防御系統(tǒng)。綿延萬里的長城和從北往南先后修建的大大小小數(shù)不盡的城池,是農耕民族保守心理、防御心理淋漓盡致的外化。
秦始皇曾派蒙恬北擊匈奴并取得勝利,贏得短暫的和平;秦漢政權更替的過程中,匈奴趁中原大亂,又不斷騷擾邊境;漢代初期,漢政權以和親的方式謀求和平,但也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和親”使國家關系融入翁婿關系
漢初的文景之治,使國力得到恢復;和親為積聚力量贏得了時間。面對匈奴的頻頻侵擾,漢武帝決定集中全國的力量,主動出擊北擊匈奴。先是派衛(wèi)青取得河南戰(zhàn)役勝利,把正北方向的匈奴往北趕;接著派霍去病發(fā)動兩次河西戰(zhàn)役,第一次實施正面進攻,從東南向西北打,雖連戰(zhàn)連捷,但由于匈奴戰(zhàn)敗主力北撤,不能大規(guī)模消滅其有生力量;第二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縱深1000多公里,深入敵后,從西北向東南打,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大破匈奴各部。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地區(qū),并在那里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移民實邊戍守。
漢代國土的北部的游牧民族,時刻準備南下
經(jīng)過河南戰(zhàn)役和河西戰(zhàn)役,匈奴受到重創(chuàng),一路逃到漠北。漢武帝乘勝追擊,派衛(wèi)青和霍去病兩個軍事集團發(fā)動漠北戰(zhàn)役。如果說河南戰(zhàn)役和河西戰(zhàn)役,把匈奴打疼,漠北戰(zhàn)役徹底把匈奴打殘了。
霍去病封狼居胥、飲馬翰海,成為千古絕唱
漢武帝對匈奴長達四十四年作戰(zhàn),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南匈奴歸順漢,北匈奴西遷到歐洲去了。漢武帝的北擊匈奴,是農耕民族取得的最偉大的一次勝利。但漢武帝沒有對匈奴的地盤進行全部占領,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為其他游牧民族卷土重來,埋下了伏筆。盡管如此,漢武帝的勝利仍然證明,防御不如進攻,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和平不是乞求來的,和平是打出來的!
三、文明沖突的結果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融合以強大的漢文化為主的相互融合為特征
(一)民族融合的趨勢——高級文明同化低級文明。金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外族人來侵略我們,要么被我們打跑,要么被我們同化!”落后民族在先進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于先進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大勢。
一個落后的文明想統(tǒng)治一個比他高級的文明,最后的結果要么滅亡要么被高級文明同化。北方游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文明,雖軍事強大,但文化落后。上馬可以打天下,下馬不能治天下。征服中原王朝后,要想達到對整個中國的長久的統(tǒng)治,就必須學習漢族先進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學習的過程就是“漢化”的過程,也是促進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如我國匈奴族從后漢至南北朝的漢化,鮮卑族在南北朝時期的漢化,契丹、女真在遼、金、元時的漢化等。
實踐證明,如清朝那樣被漢族高度同化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尚能維持較久的統(tǒng)治;而拒絕漢化只有死路一條。蒙古鐵騎統(tǒng)一中國后,由于不愿意徹底融入漢族,龐大的帝國不到百年就轟然倒下。
(二)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 ——自然融合、主動融合和強制性融合。民族融合是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民族的形成是封閉的產(chǎn)物。交往為融合提供可能;交流促進融合;交心促成融合。大交流促進大融合。民族融合在漢族與其他民族之間,以及少數(shù)民族之間展開。漢族與其他民族的融合是民族融合的主流。
自然融合最有效的方式是雜居和通婚。游牧民族南下和漢族北上形成的雜居,為通婚提供了便利。通婚促成了血緣的融合。血緣融合的結果,沒有純正漢族的血統(tǒng),也沒有純正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大家成為親戚,成為了一家人。
大漢和匈奴、大唐和吐蕃的和親,主觀上的政治聯(lián)姻造成客觀上的民族融合,這種融合是綜合性的。 如文成公主入藏,不但帶去了佛像、日月寶鏡和金玉飾物,更是把中原文化帶到了西藏。據(jù)文獻記載,文成公主帶去佛教經(jīng)典360卷,卜筮經(jīng)典300種,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藥方100種,醫(y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yī)療器械6種,此外還帶去了大量各種農作物的種子以及各種能工巧匠。唐人陳陶《隴西行》詩有“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語, 可見文成公主對吐蕃吸收漢族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文成公主也受到全西藏人民的尊重和敬仰。
主動融合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主動要求本民族采用漢文化,如十分癡迷漢文化的北魏孝文帝,以“全盤漢化”為核心推行改革,采取了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等系列措施,促使鮮卑和漢族人的融合,也達到了鞏固統(tǒng)治的目的。
就像當年趙武靈王穿胡服一樣,北魏孝文帝主動穿上漢服
比如服飾中漢服和胡服的融合就是一種主動融合。服飾的融合有兩個趨勢,胡服在漢族軍隊和百姓中推廣,漢服在北方民族的上層受到青睞。
緊身、圓領、袖褲均窄的胡服非常適合騎兵作戰(zhàn)。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使胡服在漢族中得到推廣。百姓因為穿胡服方便勞作和生活起居,則依據(jù)自己的習慣把袖褲適當加寬,經(jīng)改造后的胡服稱為下層勞動人民的常用服裝,在漢族百姓中間成為時尚。
輕便靈活的胡服
交領右衽,系帶隱扣,褒衣廣袖的漢服,寬大、飄逸、舒展,體現(xiàn)王者風范,為少數(shù)民族的帝王貴族所鐘愛。
舒展飄逸的男性漢服
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融合,縮短了民族間的心理距離,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胡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促進了民族融合。
(三)民族融合的特點
1、民族融合的大勢是全方位的融合、是相互融合。
從中原輸出的主要是鐵器、金器、銀器、鏡子、茶葉和白酒等物品,還有鑄鐵術、井渠法、養(yǎng)蠶繅絲技術和造紙術等技術; 而從中原之外引進的主要是食品,引進最早、最多的是從西部與北部胡人那里引進的“胡”系列食物。漢晉時期引進了胡麻、胡餅(馕)、胡荽(香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蒲桃(葡萄)等西域食品;名貴的葡萄酒也是在漢代傳入內陸。蘇東坡有詩曰:“將軍百戰(zhàn)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說的就是有個叫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賄賂東漢末年“十常侍”中的張讓,當即被任命為涼州刺史。
大唐時期引進了菠菜、萵苣,蕓苔、胡瓜、胡豆、胡蘿卜等、扁桃、開心果、巴旦杏、西瓜、安石榴、胡椒、沙糖等。由于唐代幅員廣闊,國內各民族之間和與鄰國之間的交流頻繁,所以,各地的食物該引進的、能引進的都已引進。
胡蘿卜
2、民族融合的速度有快有慢,融合度有深有淺,民族融合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
在云南的海通縣興蒙蒙古族自治鄉(xiāng),至今生活著5300多忽必烈的后代。一個北方草原民族怎么會生活在遙遠的云南呢?據(jù)云南的朋友講,他們是忽必烈攻打大理國時蒙古騎兵的后代。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30萬大軍征討云南時,駐守云南的蒙古兵北撤,也許是走得匆忙,沒有通知到他們這一支營級建制的蒙古兵。當他們明白過來時,云南已是明朝的天下。他們只好隱姓埋名,在這里生存了下來。
如今七百多年過去了,這支曾經(jīng)震撼世界的草原民族的后裔,結束了戎馬倥傯的征戰(zhàn)生涯,加入南方農耕民族的行列,以耕田和捕魚為生,早已完成了由游牧向定居農耕生活的轉變。他們的食物已與當?shù)剞r民無疑,語言也由古老的蒙語同彝族、哈尼族等多種語言混合而成,只有口頭流傳沒有文字;服飾在承襲北方蒙古族服飾特點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特色;現(xiàn)在每年他們也開“那達幕大會”, 不過已經(jīng)不是射箭、騎馬、摔跤了,而是隨當?shù)亓曀赘臑樗艋\、蝦燈、金鳳凰,舞龍、跳蚌殼、劃旱船等文體表演。據(jù)說他們已經(jīng)恢復了和內蒙古的蒙古族的聯(lián)系,每年也會派人去參加內蒙的“那達幕大會”。
在興蒙鄉(xiāng)白閣村口立著一塊“蒙古人歷滇750年紀念碑”,碑文記載了白閣村蒙古族的來歷;碑上還刻著一首詩:“南陲開邊苦,滇域埋忠骨。馳騁七百載,北眷草原土。”碑頂塑有一匹仰望北方昂首嘶鳴的駿馬。詩歌和駿馬,表達著他們對故鄉(xiāng)草原的思念。
蒙古人歷滇750年紀念碑
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歷時幾千年的沖突中,由于各有所長,沒有誰能夠徹底吃掉誰;而由于華夏文化的強大,在沖突中形成了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各民族間相互融合。融合的結果,各民族之間,在血緣、語言、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形成了千絲萬縷的關系,隔不斷的聯(lián)系。各民族間的沖突和友好交往,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科技的進步。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小華夏最終變成了大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