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眾矚目中隕落的大唐太子李承乾
NONONO
李唐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誕下了李世民的嫡長子。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恒山王,武德七年徙封為中山王。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
據(jù)兩《唐書》的記載,李承乾自幼聰穎,唐太宗非常喜歡這個長子,所以貞觀五年的時候李承乾生病,既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特意請了道士來為自己的愛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又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貞觀七年的時候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又特地下旨請?zhí)祗酶呱疄閻圩悠砀V尾 M瑫r也因為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準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
不過此時的李承乾并沒有借機放縱自己。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jié)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nèi)容還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后很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深得經(jīng)邦之要也。”
而唐太宗對李承乾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一早便開始了。據(jù)《冊府元龜》的記載,唐太宗在貞觀四年五月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后,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只是“聽訟”,不過可見唐太宗已經(jīng)在有意識地鍛煉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才12歲。
所以等到貞觀九年唐高祖李淵病逝的時候,唐太宗居喪期間下詔令太子監(jiān)國,權(quán)知軍國大事,結(jié)果李承乾“頗識大體”,干的相當出色。之后唐太宗每年出去巡行期間都是讓太子監(jiān)國。
如果事情就這樣順順利利地發(fā)展下去的話,想必假以時日,李承乾也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李唐王朝的接班人。然而世事有時就是這么的不可預期。
隨著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的過世,李承乾年歲漸長,開始玩心大起,再加上又患了腿疾,在宮中胡鬧起來,時不時地裝個突厥人興個土木什么的。
雖然在我們今人看來,李承乾的這些舉動不過是青春期的一種叛逆而已,然而這樣的行為對于一國儲君來說是極為不當?shù)摹K岳畛星m然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暗著來,然而世上并沒有不透風的墻,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于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藥、孔穎達等人侍講于弘教殿,并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guī)勸太子注意言行。
雖然唐太宗因為愛子心切,急于將承乾重新引上正軌,所以對于志寧、張玄素、張士衡等人不斷進諫的行為大力褒獎,但是他卻忽略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能否真的能夠?qū)⒊星呀?jīng)出現(xiàn)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因為通觀于志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的勸諫就能發(fā)現(xiàn)共同點——這三人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后卻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比如李承乾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于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還說什么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jié)果卻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至于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而且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于結(jié)果如何可想而知了。
而此時的李承乾又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將之收殺,結(jié)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在宮中的荒唐舉止愈發(fā)的變本加厲,惹得朝臣紛紛揣測皇帝會不會有了換儲的打算。
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在知曉了大臣們私底下的猜測后,不僅很生氣,還特意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就是意在告訴眾人他事絕不會廢掉承乾這個太子的。
但是這時的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并且暗藏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不得不與漢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勾結(jié),據(jù)說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jié)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
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并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jié)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畢竟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面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他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的,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guī)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么處置承乾?
結(jié)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guān)于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xiàn)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么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
最后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沒過多久便郁郁而終。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庶人李承乾逝世,唐太宗為之輟朝,并以國公禮將其下葬。
而唐太宗對這個自己曾經(jīng)寄予厚望的愛子的離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很難知曉了,但是據(jù)說就在承乾去世的這一年,唐太宗寫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cè)舞松風。
散岫飄云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里,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無論是惟見秋菊點綴花叢的寂寞冷清,還是別鶴、離猿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無不在暗示著唐太宗對已離開人世的愛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經(jīng)備受萬眾矚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會回來了。
————————————————————————
李承乾與李泰的太子之爭
老牛
李承乾本是太子,而且在代李世民理政期間,成績有目共睹。但李泰書讀的好,與父親的共同語言特別多,李世民因此與這個次子來往也就特別多,顯得更親密。這本是父子之誼,是好事。但李世民是皇帝,這個做法后果就不同了。給了別人胡思亂想的余地。由此引發(fā)了兄弟二人的爭斗。
在整個爭斗的過程中,始終不見李泰的動作,就看太子忙來忙去,好像跟自己打一樣。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李泰真的什么也沒做,太子會象個傻子一樣亂忙嗎?這只能說明李泰的手段不一般,太子跟他實在不在一個級別上。他不經(jīng)意的動動手指,別人都沒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把太子忙的滿頭大汗了。
在整個斗爭過程中,太子始終沒有搞明白斗爭的關(guān)鍵——是演戲給皇帝看,博皇帝的贊賞。李泰明白這一點,所以表面上盡心地忙著自己的工作,讓大家都覺得他很本分。而太子則采取了一系列的錯誤舉動。
首先,不領(lǐng)會皇帝的意思。皇帝喜歡文,太子偏搞軍演。皇帝惱火他亂搞女人,把女人殺了,他認為是李泰搗鬼,偏祭奠那個女人。皇帝最恨手足相殘,他偏污告李泰,甚至去刺殺李泰。
其次,不能團結(jié)人。李泰身邊聚集了一群高手,給他出謀劃策。太子在聚攏人才方面本來是有先天優(yōu)勢的。但他非但沒有聚攏到更多的人才,反而連身邊的人也容不下,與他對立。
再次,毫無斗爭策略,完全義氣用事。沒有冷靜的分析,皇帝為什么喜歡李泰,這種喜歡到了什么程度?傳言是否可信?自己斗爭的目的是什么?簡單的把自己與李泰對立起來,純粹為了斗爭而斗爭,忘了自己該做的事,而且表現(xiàn)張揚。相比之下,李泰的動作是那么的不留痕跡。
李承乾被一些撲風捉影的事情吸引,敵未動,我先動,已失算了。在屢屢受挫后,變本加厲,使一個若有若無的事,變成了公案。此時的他應該采取抱樸守拙的辦法,一門心思代好政。李世民是個心明眼亮的人,孰輕孰重自然分的清楚。李承乾象一個打翻了醋壇子的潑婦,引火自焚。這樣的人確實是不適合做皇帝的。他的能力做個辦具體事的官還是很好的。
大多數(shù)的人在遇到惱火事的時候,都會象斗雞那樣,立刻擺出戰(zhàn)斗的架勢,不管怎樣,先斗一場再說。高手能把這樣的斗爭化于無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