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
編輯/雨濃
【簡介摘錄】后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他摒棄一切后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的教條甚至忘記理性,在他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梵高很晚才作為極具個性的畫家嶄露頭角,距他去世只有八年。梵高幾乎沒受過正規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奔波勞碌,精神處于矛盾狀態,為追求藝術完美而承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后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種子。梵高著意于真實情感的再現,即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看到的視覺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不同的另一類,是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這也是表現派藝術家共有的特性。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梵高自殺年僅三十七歲,作為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想象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贊揚。梵高死后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并證明是現代繪畫中歷久不衰的傾向。
梵高救世的心腸、破碎的愛情、金色的葵花以及對藝術瘋狂而執著的追求,用絢麗的色彩和狂放的畫卷來詮釋著生命的含義。看著梵高的畫,總能看到生命里的桀驁不馴。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于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