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我們需要將這個詞拆開來看,一一分析。
首先, 什么是“語文”?
語文是運用于人們交際交流,學習發展的工具;語文是溝通古今中外文化,傳承精神血脈的橋梁;語文是承載公民人文素養,提供審美體驗的載體。
其次,什么是“核心素養”?
一種說法是借助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另一種說法是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一個新的概念,即“核心素養”不斷被人們提及。“核心素養”其實就是要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的最根本問題,因而將成為我國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風向標。
那么語文的核心素養有哪些?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人在每個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使命去完成,一歲需要學會走路,兩歲需要學會說話,六歲之前要學會自己穿衣吃飯,進入小學需要學會與人相處和認真學習知識,中學要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和復雜的英語語法以及理科公式,進入高中階段,則又有更高更為復雜的人生使命去完成,人生如此,核心素養亦如此。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是伴隨著學生年齡的變化不斷深化的。
一、幼兒階段
幼兒階段并沒有開設語文課程,但作為母語的漢語是幼兒必須掌握的課程,這一階段幼兒要學會用漢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和自我表達,語文對于這一階段幼兒而言語文核心素養就只是他們需要學會使用簡單的語言,幫助自己與人交流和自我表達。
二小學階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所以,小學階段的學生要有一定識字量和詞匯量,能流暢的閱讀和寫作文章。養成閱讀好習慣也是這一階段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之一,每天閱讀,重點摘要,擴大知識面,為以后良好的語文素養打基礎。此外,傳承和積淀傳統文化也是這一階段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使命,以語文之名,傳承中華文化,樹立民族自信。
三、初中階段
語文核心素養在本階段有高一層次的要求,掌握漢語的語法,提升語言理解和鑒賞能力 ,提升閱讀素養,從閱讀文字上升到閱讀精神內涵,邏輯思維能力也是該階段學生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之一。
四、高中階段
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分析、判別語言,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與人交流溝通,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言語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能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語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借助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
了解的每個階段的語文核心素養,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
首先,教師要深入教材
深入教材,參悟教材學習重點,側重引導學生去了解、認知和掌握教材。語文教材只是憑借,教師借助教材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去生活,而不是讓學生把教材當考試輔導書。
其次,走出教材
語文是一門外延性很大的課程,只呆在課本里是學習不到語文的精髓的,我們在 課本教 材的基礎上,要擴大教學外延,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文字,并將在課本教材中所學習的方法,自如的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這才可以說基本具備了一部分語文的核心素養。
再次,學會提問
如何提問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推合作意識?讓 學生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如虛實情境、觀念情境、社會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夠讓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討論、思考以及閱讀等,發散學生的思維,對問題情境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顯著的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上是我通過此次學習所感悟到的對語文核心素養的一些看法,總而言之,強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就要打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學科壁壘,將語文教學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會、使學生在自我生活中選擇性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