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生的家長,整日誠惶誠恐。這種焦慮,恰似如坐針氈的狂躁。究其根源,《中國式家長的“集體焦慮”,暴露了教育的四大真相》作出的分析可謂是切中肯綮。
處于新的歷史節點,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沖突在轉型期表現的尤為突出:傳統,因為時間的積淀,沉潛下豐厚的資源。不論是客觀性的存在,還是主觀性的思維,都表現出一定的強勢。但是,作為從特定歷史時期培育和發展起來的東西,由于具有即時性慢慢在時間的過濾中失去了生命力;現代,是在改革與創新這兩大動力的驅動下,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生長出來的新事物譜系。因為與時代發展同步,而且能夠創造出傳統無法比擬的奇跡,所以漸漸占據時代發展的制高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地面臨重新洗牌的挑戰,關乎千家萬戶的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如果僅止于教育的本身,這項普惠性的社會性事務給公眾帶來的只會是利好的東西??上У氖牵@種假設在快速發展的當下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教育變革,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且會引發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程度的恐慌。其中,作為教育的當事方之一——家長受到的沖擊最大。之所以出現“當局者——學生穩”,“旁觀者——家長急”的奇怪現象,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家長多是以“現身說法”的心態,從自我的角度審視和對待孩子的教育。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家長,不論是小學的,還是初中高中的,他們都不同程度地親身經歷過“創傷”。對他們來說,自己是生活在傳統思維體制下,或多或少受益于傳統發展帶給自己的惠澤。盡管“艱苦創業百戰多”,但是篳路藍縷的突圍,還是讓很多人站在了比父輩們高的位置。不過,這種“咸魚翻身”的辛苦除了他們自己知道,局外人是很難真正體會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正是這份出于先天本能的對孩子的愛,讓很多家長意識到再讓自己的孩子走他們曾經走過的奮斗之路,整天生活在“蜜罐”之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的“小公主、小皇帝”們是很難承受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共識性的認知。一旦孩子不能承受生活、生命之重,在殘酷的叢林法則的作用下被淘汰出局,就意味著他們會成為“開家族倒車”之輩。這樣的事情,是每一個家長都不愿意看到,更不能接受的。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存在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快節奏發展的車輪碾壓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也碾壓著每一個人的心。為了不讓自己、不讓孩子成為家族延續中“不爭氣的一代”,廣大家長除了完成自己作為社會角色應該完成的事情,幾乎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投放注到對孩子教育的關注上。學習是孩子的事情,自己不可能越俎代庖。選擇什么樣的教育環境,提供什么樣的教育平臺,這是學生無法做到的,這項神圣而重大的使命自然落在家長們身上。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即使自己苦點累點也要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擁有了好的教育資源,就意味著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接下來就是如何經營好細節的問題。細節決定成敗,這一點家長們是明白的。于是,對孩子除了學習本身的事情外,其他的方方面面可謂是事無巨細,吃穿用度無不時刻牽掛于心。對家長們來說,只有幫助孩子解決了除學習以外的后顧之憂,孩子才能專心致志于學習。如果“為生活所累”,會嚴重地拖孩子的后腿,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一旦因為自己的不稱職而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造成傷害,自己一輩子會生活在自責于與痛苦的煎熬中。
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到自己的責任,并非意味著就能夠看到令人滿意的發展景象。因為作為群體性的生物,人除了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與自我的關系,還要處理與社會和他人的關系。家長與孩子在對待教育問題上可以做到齊心協力、盡心盡力,但不一定按照自己預期和設想的態勢發展。雖然內因起決定性的作用,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教育是國家性的,雖然關乎每一個社會公民,但由于地域、文化和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客觀現實的存在,就導致教育的發展的極度不平衡。這種外在的不平衡在采取區域和條塊評估的體制下,對每一個家庭而言沒有多少不利的影響;關鍵是那些隱于背后的公眾無法窺見的,對教育公平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無法規避的客觀性存在,會自覺不自覺地引發教育家庭的恐慌與焦慮。公平教育、陽光教育是一種理想的存在,真正落實起來,就失去了堅實的存在土壤。從宏觀上看,由于教育發展的極度不平衡,普羅大眾很難公平地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樣,由于起點不同,接受教育的條件不同,在這場全民參與的戰役中,自己就變成了弱者。一旦失去了競爭力,自然就無法達成心理預期。渴望公平,但現實很難實現公平。這種無法彌合的矛盾經過長時間積壓,讓家長們寢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