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人必備哪幾個條件?
一個人幸福與否,有三個共同的必備條件,那就是:好的父母、好的老師,以及好的領導。但是什么才算是“好”的?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異。有人這樣才算好,有人則那樣才算好。各有巧妙不同,果真十分玄妙!
※ 哪個條件最關鍵?為什么?
無論如何,明師居于關鍵的位置,可以點醒我們:如何轉化自己與父母、領導的關系,化阻力為助力,去邪扶正,完成這一生的任務。實際上,這才是每一個人投胎為人的最大責任。可惜大多數人,都迷茫于花花世界,困擾于人間的艱難險阻,忘卻了原本的使命。
※ 天命是什么?
我們常說的“天命”,其實便是這種“先天帶來的使命”。 “天”指“未生之前”的“先天”;“命”則是“我們自己所預設的一生使命”。用現代話來說,“天命”就是“先天帶來的人生規劃”。表示我們是有備而來,并不打算來世間混日子、空手走一趟而一無所獲。
※ 老子說“復歸于嬰兒“有什么用意?
反者道之動。不幸的是,大多數人愈長大愈迷糊,反而愈認為自己有成就,全不明白“返”的精神,不能體會老子“復歸嬰兒”的警示,更不知道“復卦”的可貴,不能夠及早反復,卻一味自以為是地向前邁進。這就是生而為人的最大無奈,成為人類最可怕的盲點,非常不容易自覺。
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必須使人在出生時,從呼吸開始,一切都經由學習,才能適應當前的生存環境。所以原本有備而來的先天人生規劃,全部潛而不現。必須經由啟蒙、探索、嘗試的過程,還不一定能夠恢復原有的天命,可見“復”的重要,實在非同小可。“乾”、“坤”是父母卦,“復”則是小父母卦,其用意在提醒大家:偏離父母的教誨時,必須盡速返回,復歸父母的原先期望,如此才是孝敬之道。
※ 與生俱來的“道”,竟然忘得一干二凈,不知道要怎么辦?
稍為有一些認識之后,又因為知認愈多,各種說法似乎都言之成理,反而弄得自己往來徘徊,不知孰是孰非?許多人游走各種宗教,到頭來,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想,想不通;向人請教,也找不到真正賢明之士。因為中人或中人以上,處處皆是,而真正令人心悅誠服的上人,卻十分難遇。“名師”一大堆,“明師”太稀少。是不是“明師”一旦為名利所誘惑,也變得不明了?老天是公正的,而且非常嚴歷。稍有欠缺,好不容易明的,一下子就不明了。天下的老師太多了,這個“師”、那個“師”的,可惜,大多是邪師。因此說,“年少慎擇師”的說法,也是一種慘痛的經驗總結。
※ 明師難求,給我們什么啟示?
明師難求,當然要更加用心尋求。當年軒轅黃帝為了治理天下,遍求天下明師,一直到第七十二位,才遇到了廣成子。他只給黃帝“道政合一”四個字,便奠定了中華道統的良心基礎。可見尋求明師,再辛苦、再艱難、也十分值得。
我們把尋求明師指點,以期明道、悟道、行道的過程,稱為求道。看起來各有不同,實際上殊途同歸,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
※ 有無師自通的人嗎?
有。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孔子自述一生求道的歷程。雖然,孔子也曾問道于老子,但老子什么都沒說,只是張開嘴,讓孔子看他殘缺的牙齒和完好的舌頭。眾弟子皆疑惑不解,孔子卻領悟到,老子的意思。
畢竟孔子是世所罕有的思想家,具有集大成的智慧,所以能夠無師自通,成為天下后世的典范。
孔子告訴我們應該向天學習,以大自然為師。因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當然要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學天的四時運行,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孔子說:“時也,命也。”實際上便是修道過程中的經驗累積,所得到的人生法則。不管什么“時”、不論什么“命”,都應該盡心盡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孔子倡導“天時、地利、人和”的行事法則,所以被孟子稱譽為“圣之時者”。
實在是萬世師表,當之無愧!
傳播圣賢智慧,弘揚道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