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巨石中的溫州記憶 |
2012-07-09 |
| ||
| ||
| ||
| ||
|
周吉敏/文 彭福云/攝 大羅山,溫州人的山,它依海而立,林木蔥蘢。 遍布大羅山上的摩崖題刻,有文字題刻,也有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甌海茶山五美園、茶山臥龍潭、仙巖梅雨潭、化成洞周邊,以及龍灣瑤溪半山。這些不同年代的摩崖題刻,穿越千年時空,或天然意趣,或氣勢恢宏;或詠唱山水之美,或表達生活感悟,或祈求國泰民安,或紀游記事。 大羅山摩崖題刻是一部凝固的溫州人文歷史長卷,每一幅題刻的背后,都連著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 仙巖梅雨潭摩崖題刻: 歷代名人共赴梅雨潭之約 仙巖是大羅山摩崖題刻最為集中之地,已經發現并考證的摩崖題刻有35處,主要分布在梅雨潭景區和化成洞周邊,在梅雨潭附近的就達25處,幾乎都是歷代文化名人詠唱仙巖山水之美的題刻。 仙巖靈秀的山水風光吸引了歷代名人,他們寄情山水,把自己的才思摩刻,留存在天地間。 6月26日上午,我們踏訪仙巖梅雨潭。翠微嶺上青苔斑駁,內側峭壁上刻著“樂壽”兩字,而邊款刻有“南昌齊柯 鮑槐立”兩行字。 “樂壽”兩字出自孔子《論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者樂,智者壽。《瑞安縣志》記載:齊柯字文則,號應川,一號恒省,明江西南昌人,嘉靖三十四年中舉人。萬歷五年任瑞安知縣,為解決地方旱澇災害,曾主持竣深塘河工作,并筑拱瑞山,于其上建文昌閣,成為一處風景名勝。 倚在翠微嶺外側的欄桿上,聽著潺潺流水聲,欣賞峭壁上的“樂壽”兩字,陽刻的“樂壽”敦實厚重,陰刻的邊款秀氣古樸。這位執政有為的明代瑞安知縣,不也是一位在山水間汲取為人為政智慧的智者仁者嗎? 走過轉角處,迎面一塊石壁上,是姚揆的《仙巖銘》。姚揆曾任溫州郡丞,善詩文,好游山水。姚揆在任期間多次到仙巖暢游,于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在此地留下石刻《仙巖銘》,成為名賦,收錄于《全唐文·九零一卷》,流傳千古。 這首《仙巖銘》題刻,通體瘦硬楷書,骨骼清高。“維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仙巖山水的靈秀氣韻盡在其中。 山嶺蜿蜒入林泉。高彥芳補刻方干的詩的摩崖題刻就在林間一塊朝西的巨石之上。詩行楷書直刻:“方知激蹙與噴飛,直恐古今同一時。遠壑流來多石脈,寒空撲碎作凌澌。謝公巖上沖云去,織女星邊落地遲。聚向山前更誰測,深沉見底是澄漪。”跋刻:“仙巖名山留題少,得方干呈陳明府詩,恐年久而無傳,與住山久老言命工磨崖刊之。嘉熙戊戌十月一日峭壁,高彥芳書。”這首詩很有氣勢,寫出了仙巖山水的奇美雄壯。 左前方的一塊石巖上,篆書直刻“洗眼來”三個字,邊款“黃岡沈致堅題”。沈致堅是湖北黃岡人,民國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任溫州甌海道尹。茶山五美園有其摩崖題刻“顧公洞紀游”。“洗眼來”這三字值得玩味尋思。 向著山石堆簇的山澗旁尋去,摩崖題刻“通玄洞”三個字就在前方洞口上方巖壁上,通過曲幻奇異的通玄洞,就到了梅雨潭了。這里是梅雨潭摩崖題刻最為集中的地方。 朱自清散文《綠》中描述:“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我抬起頭,這“濕濕黑邊兒”周邊的巖石上滿布摩崖題刻。 觀音洞右側面東巨石之上,同一巖面共有三幅題刻,居左為“梅雨潭”三字,篆體直書,刻工精細,筆觸優美。在“梅雨潭”字右,刻著“同治九年秋八月,同游為江都郭鐘岳外峰,甘泉易朝晉小湖,儀征方錫九雨林,方觀國少農,錢塘諸乃方嗣香,太平胡寅琴舟。郭鐘岳題名。” 這是郭鐘岳攜友同游梅雨潭的題刻。郭鐘岳字叔高,號外峰,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清同治年間,曾任溫州司馬,光緒年間任溫州同知,光緒十九年代理樂清知縣。工詩詞,能鼓琴刻印,精書法,各體皆妙。在溫州期間寫下大量的竹枝詞,并于同治十一年刊行《甌江竹枝詞》,著有《東甌竹枝詞百詠》、《東甌小記》等。 郭鐘岳題名摩崖的右邊,是潭用諫詩刻,草書直寫四行:“古巖巖下舊棲賢,巖上排云潄玉泉。水落懸崖仙路在,滿亭風雨送流年。嘉靖庚戌歲暮秋之吉,南海雙臺潭用諫書。”潭用諫是明嘉靖四年舉人,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年任瑞安知縣。 三幅摩崖題刻,共存于一塊巖石上,不由讓人心生感慨,這梅雨潭是以何種美麗吸引著歷代名人來赴她的美麗之約。 “濕濕黑邊兒”的巖面上,滿目也全是題刻。梅雨瀑洞口左邊巖面上刻著“別有天”。右邊巖面上,下方正楷橫書刻著清同治九年沈煥瀾題的“四時梅雨”。其右上方刻著同治九年十月周柄題的詩:“我入仙巖境,名山已薄云。法雷終古響,梅雨四時紛。瀑灑龍須濕,峰尖馬耳分。楞嚴曾伏虎,靈跡久傳聞。” “別有天”里的“四時梅雨”,絲絲飄灑,晶瑩了人的身心。走近梅雨瀑,探出頭去,發現梅雨潭邊的峭壁上,摩崖題刻更是壯觀。梅雨亭下的懸崖峭壁上,錯落著四幅題刻,分別是最上方的明嘉靖年間任瑞安知縣的羽泉題的“飛泉”,二字楷書橫刻,厚實又不失靈秀。在“飛泉”下方偏左,是民國廿三年任浙江省保安司令的竺鳴濤楷書橫刻的“白龍飛上”。仰頭看飛落的梅雨瀑,仿若一條白龍從碧潭中騰空而起,這四字契合著山水意境,互為增輝。 “白龍飛上”摩崖的左下方,楷書橫刻著“梅玉”二字,這是明崇禎五年任瑞安知縣的李燦箕所題。就在“梅玉”的右下方,直刻著六行:“嘉靖庚申正 月望前三日 知府宋守志 通判楊岳到此 十月廿三日 推官徐珪亦到”。在梅雨潭正前方巨巖背陰處,也刻著四幅摩崖題刻。最上面就是明代王叔杲書的“噴玉磯”。 色彩繽紛的凝灰巖上,這些題刻瑰麗中透著古樸,典雅中不失厚重,平添山水之內涵。 茶山臥龍潭摩崖題刻: 與龍有關的祈雨傳說 茶山臥龍潭是大羅山摩崖題刻較集中的一個分布點,臥龍潭四周有“臥龍潭”、“龍街”、“龍瑞巖”、臥龍潭祈雨紀事以及觀音造像等摩崖題刻。 明萬歷《溫州府志》第廿三卷“永嘉”條載:“縣郡南,大羅山,名茶山,上有龍潭,下有五美。”又卷廿《永嘉縣志》卷二《地輿記》中載:“五美園,山產茶,顛有龍潭,其水不涸,天旱禱之常應。” 由此可見,臥龍潭在明、清時,已是游覽勝地,也是古時天旱求雨的地方。 臥龍潭在大羅山之巔的臥龍峽谷中。臥龍峽谷山高林密。6月27日上午,我們踏訪臥龍潭摩崖題刻。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游步道已經給山洪沖毀,恢復原始狀態,我們只好遇巖攀巖,遇樹攀樹,遇水涉水而過。 艱難前行半小時,見前方有一巨巖高高聳立溪上,巖石上部呈三角形平坦如戲臺,臥龍潭就在這高高的巖石下面,繞著巨巖內側下行數步,同行的茶山王學釗老先生指著巨巖一側石壁說:“臥龍潭摩崖題刻就在這里。”如果不是他提醒,旁人還真不易發覺,因為千百年來它與四周的景物已渾然一體。蒼巖上,爬山虎的綠影中,“臥龍潭”三個字楷書古雅蒼幽,每個字高約80厘米,寬有1.4米左右,左上角刻有“大明嘉靖己亥秋月”,右下角刻有“湘東郝守正書”。 巖下有一石洞,內有磚砌的小龍宮一座,今已荒廢。循巖攀樹而下,有一狹長的石潭,潭水清碧,此即臥龍潭。潭西向巖壁上刻有“龍街”二字。潭東群巖橫鋪豎立,聚成一個空間,仿若龍宮,兩旁巖石皆成赭色,顯得富麗堂皇,底部巖石青、白、赭相間,如龍爬過的痕跡,鄉人稱之為“五色龍街”。 “龍瑞巖”的摩崖題刻在臥龍潭的南向,沿一側山林上去,有巨石如劍指天,上刻有“龍瑞巖”三個大字,下刻有“明嘉靖己亥郡守郝守正為茶山項進士璮題”長款五行小字。題刻蒼勁有力,功力深厚。 “龍瑞巖”題刻下方,一個數十米高的巨巖上,就是臥龍潭祈雨紀事題刻。巖上刻有“皇明嘉靖己亥秋七月甲午。溫守湘東郝守正,偕僚屬無亭彭師友、居奇詹寬、永嘉尹貞庵季丕顯祈雨到此。山有臥龍潭,歲旱禱輒應。傍有奇石,書以紀靈異,且志歲月。時茶山項進士璮來訪并記之。”左下刻有小字:“都民項澗幫繕刻。” 臥龍潭祈雨摩崖題刻東向的一座高聳石峰的巖壁上,刻鑿有半圓形的石窟,中刻有觀音像。高約80厘米,寬約60厘米,由于年代久遠,青苔遍布,石刻更顯古樸。臥龍潭為古時祈雨之地,古時祈雨由此上山,山高嶺險,鑿觀音像以求平安。 臥龍潭的摩崖題刻的主旨是一致的,那就是祈雨。其中有三處刻有“明嘉靖己亥”的題寫時間和“湘東郝守正”的書款,郝守正,明嘉靖十七年(1538)任溫州郡守,湖北蘄州人。永嘉場項喬(明正德己卯1519年進士)《東甌私錄·贈郡侯湘東先生入覲序》記載:“在任以來,清心寡欲,黜汰崇儉,未嘗秋毫過求于屬邑,飲食衣服樸素如未第時,已能風示一郡,而率之以身。”可見郝守正是勤政愛民的父母官。因愛民,才有“明嘉靖己亥秋七月”至茶山臥龍潭為民祈雨之行。 大羅山古名“泉山”,久旱,別處干涸,唯此山泉不歇,這泉就是臥龍潭,古人視為神潭,求雨都來臥龍潭。 這些題刻經考證,不是郝守正手書,而是茶山的徐仲綱為其代筆的。據茶山徐氏《泉川溪濱徐氏宗譜》載:“徐仲綱,字舜舉,生子三女一,幼悟經史,詩入李杜,書得鐘王。郡守郝守正祈雨臥龍潭,命書‘臥龍潭’、‘龍街’、‘龍瑞巖’字額,并記文于高巖,大加褒賞,謂先時東溪姜立綱以書法名當時,公其似之,遂名其曰:仲綱。”一個平民能得到溫州郡守贊賞并代他寫字,并賜名“仲綱”,這在當時是無比榮耀的事情。 永中峰門摩崖題刻: 記錄溫州史上最大水災 在龍灣永中坦頭村峰門山南向一條山嶺約60米高的山埂上,摩刻著“乾道二年水滿到此”,上還刻有船型圖案。這是溫州最珍貴的水文記錄。它的存在,證明溫州史上最大水災的真實性。 “乾道二年水滿到此”摩崖,隸書摩刻,字高有12米,寬80厘米。船型圖案高40厘米,寬40厘米。“乾道”為南宋孝宗皇帝年號,乾道二年即1166年。 據明萬歷《溫州府志》記載:孝宗乾道二年(1166),饑,至八月十七日,颶風夾雨,申酉益甚,拔木飄瓦,人立仆,市店僧剎摧壓相撞。夜潮入城,沉浸半壁,人多上木升屋以避,俄而屋漂木沒,四望如海。四鼓風回潮退,浮尸蔽川,存者什一。其居山原者,雖潮不及,亦為風雨摧壞,田禾無收。瑞安、樂清、平陽皆然,民啖濕谷多死。 《瑞安市地名》稱:舊志載:“宋乾道二年大水夜半入城,民多淹死,僅仙巖賴姓及大鑊萬姓存焉”。 民國《平陽縣志》載:乾道二年八月十七日,大風雨駕海潮,殺人覆舟,壞廬舍,漂鹽場,田禾俱盡。 這些史料,記錄了乾道二年大水的情況。峰門山面臨東海,當年水位上升至峰門山,才留下“乾道二年水滿到此”摩崖。與峰門山摩崖相呼應的,有茶山潘山村的一處山坡石壁上,至今還存一個據稱為當年用于撐篙系船的窟窿。傳稱乾道二年大水,整個溫州城淹沒時,唯居住在潘山(原稱泮山)一木一谷兩個姓氏人家因地勢高而幸存。如今,翻閱茶山人家的家譜,木和谷姓確系原住民。 這幅摩崖題刻的存在,告訴后人那段歷史的真實存在。 據載,乾道二年溫州災情發生后,溫州知州劉孝韙一面會同司農少卿陳良弼,將5萬石存谷分賑災民。同時飛書京都臨安(杭州)。但并未引起朝廷關注。直至時任國子監丞的永嘉鄭景望(伯熊)會同在朝的同鄉聯名上奏后,九月七日,大水過后第20天,孝宗才下詔救援。后又于九月十一、十二日連下二詔。派掌管財政的塘瑑會同掌管浙東糧市的宋藻、知州劉孝韙賑災。提前釋放服刑人員,增加救災勞力。朝廷又令內藏庫支錢二萬貫,修復溫州堤塘陡門。但一年后,知州劉孝韙因“不能收葬被水死之人,使骸骨暴露”,遭彈劾并免職。 這次水災后,溫州城“所余黎民靡有子遺”,出現了嚴重的人口危機。唯一的辦法是“奉詔徙福建民實其郡”。于是引發了福建民眾遷入溫州的大潮。據《溫州志人口》中介紹,知州知府傳檄福建,要求移民補籍。此后幾年內,大量的閩人相繼入溫補籍,繁衍生息,形成繼唐末五代之后的又一次移民潮,也是溫州歷史上,閩人入溫規模最大的一次。 溫州人去翻翻家譜,有多少的先祖是來自福建的?確實很多。這幅摩崖題刻,成為溫州最珍貴的水文記錄,真實記錄了溫州史上最大的水災,更維系著溫州人的根源。 站在峰門山上,手指輕輕滑過“乾道二年水滿到此” 和船型圖案,800多年前那個夜晚的驚心動魄,那份家破人亡的哀傷,仍能觸動你我的心靈! 大羅山摩崖題刻承載的溫州人文歷史,何其厚重,何其瑰麗,它是一部凝固的溫州人文歷史長卷,有待我們去打開細細品讀,去進一步考證,更有待我們去保護,去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