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開發區弓村壽圣寺建筑基址
弓村壽圣寺建筑基址位于晉中市開發區瀟河產業園區弓村以北,小牛線南側、綜合通道(農谷大道)西側,山西焦煤集團建設項目園區內。地理坐標為北緯37°37'01.52',東經112°39'08.18'。弓村南距瀟河約1千米,郝演路穿村而過。2019年為配合中鐵云軌總部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弓村壽圣寺建筑基址由此發現。為進一步厘清建筑基址的范圍和布局,2020-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晉中市考古研究所、晉中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遺址發掘面積約3600平方米,厚度約0.3-1.8米。發掘區域內陸層堆積較為簡單,自上而下為耕土層、黃土層、擾動層(含碎磚瓦)和淤積層;建筑基址多位于淤泥層之下。
建筑基址
考古發掘揭露出的遺跡顯示,該建筑基址為一處坐北朝南的兩進院落。寺廟遺址以大殿、過殿和漫道為中軸線,房址東西對稱分布,東側建筑保存較為完整,西側由于現代建設破壞,保存較差。自南向北共保留有1-28個遺跡單位,包括山門—東西掖門、鐘樓—鼓樓、東西廂房、中殿(過殿)—東西掖門—東西配殿、東西配殿、東西配殿、正殿—東西耳殿;通過對東配殿的清理,推測其后期做過改建。建筑基址主布局之外區域,還發現房址近10處,此外,還發現石碾子、條石等,推測該區域可能為磨坊。
為進一步了解該建筑基址之下是否還疊壓著更早的建筑遺存,在壽圣寺建筑基址中軸線以東約3米處自北向南探溝式發掘,地層堆積表明,分別在第一層建筑基址之下約2.5米處和4.5米處各有一層磚鋪地面,很有可能還存在與第一層建筑遺存類似的建筑遺跡。
建筑構件與遺物
弓村壽圣寺建筑基址中發現有大量的建筑構件,類型包括青磚、筒瓦、板瓦,瓦當、滴水、脊獸、鴟吻、脊剎、橫脊飾件、刻花紋磚、鐵釘等,該類器物多為灰陶制品,僅在脊剎部分有少量的琉璃制品;發現一定數量的瓷碗、瓷碟、瓷盤、瓷杯、鐵鍋、銅勺、甕、燈盞、煙嘴等生活器物,多發現于東側廂房,與火坑、土灶等伴生;此外還發現與供奉有關的香爐,多為紅陶制品,質地較差,僅有個別器物為琉璃質。
認 識
根據弓村建筑基址地層堆積、青磚尺寸以及出土遺物,初步推斷其年代為清代,可能延續至民國時期。本次發掘中,發現一通記述修筑弓村渠一事的乾隆年間殘碑,側面印證了弓村建筑基址至少在乾隆年間已有。實地走訪中,在村民家發現一塊較為完整的石碑,上刻碑文,篆刻于明萬歷年間。據村民回憶,此碑最初的發現地就位于考古隊發掘的弓村建筑基址西部。碑文明確記述了壽圣寺整修時間、過程、碑文篆刻時間等內容,由此確知弓村建筑基址名為壽圣寺,始建年代不詳,在明成化、萬歷年間兩次修整。對照乾隆十三年《榆次縣志》有關記載,可知弓村壽圣寺在清順治、乾隆年間再次進行修葺。民國三十一年的《榆次縣志》中記載,在民國二年有大水淹沒弓村,并留有較厚的淤泥層;民國三年榆次又發生大的地震,全縣廟宇房屋坍塌嚴重。弓村建筑基址之上疊壓的紅色淤泥土、基址內發現的擺放整齊的半筒瓦等,印證了前述記載,故而推測該建筑基址廢棄于民國三年。受洪水和當代農業改造活動等影響,壽圣寺中軸線兩側廂房、配殿受破壞情況較為嚴重,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考古隊對壽圣寺建筑基址內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判斷。
2020、2021年弓村壽圣寺建筑基址考古發掘,完整地揭露出弓村壽圣寺平面布局,是近年來首次發掘的地層清晰、布局較為完整清楚的寺廟建筑遺址,為研究晉中地區清至民國時期壽圣寺營造、發展歷史以及宗教民俗文化增加了一批實物資料。
發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晉中市考古研究所、晉中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任海云
主要參加人:石曉潤、李磊、高文晉、崔曉東、范曉棟等
執筆:石曉潤、任海云
END
圖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責編 | 靜 靜
初審 | 任海云
終審 | 鄭 媛
考古匯▼
山西考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