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淬火而生,炫麗流光,古人謂之“吉金”。當青銅重器沉睡于地下,千年后再度“驚醒”時,歲月給它們蝕刻了綠色的銹痕。這份滄桑的背后,其實是一段失落的文明。
6月18日,“探秘定笮古文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首屆鹽源青銅文化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舉行,一大批考古大咖齊聚涼山州鹽源縣,對鹽源文物考古、民族歷史文化等課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討論。
鹽源為何在中國青銅文明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這些造型獨特的青銅器物到底代表了什么?誰又是鹽源青銅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一起來看看,考古大咖們怎么說!
首次發(fā)現(xiàn)成套的銅紡織工具
據(jù)現(xiàn)場介紹,2020年4月至今,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鹽源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連續(xù)三年對老龍頭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經(jīng)過勘探,確定老龍頭墓地范圍為12211平方米,聯(lián)合考古隊發(fā)掘面積約3500平方米,已清理墓葬1100余座,殉馬坑1個。已出土各類文物5000余件(套),包括陶器、銅器、金器、鐵器、銀器、玻璃器、石器、骨器等,其中銅器和陶器為大宗。老龍頭墓地墓葬數(shù)量眾多、形制多樣、隨葬品豐富,為研究鹽源青銅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考古新資料。
研討會現(xiàn)場,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四川省社科院院長向寶云、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首先在現(xiàn)場發(fā)表致辭。他們表示,鹽源盆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近年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大量青銅器文物,奠定了鹽源在中國青銅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劍波
在本屆研討會的主題發(fā)言環(huán)節(ji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劍波提到,在老龍頭墓葬中還有一些發(fā)現(xiàn):“在M13墓葬中,出土了一組銅紡織工具,這也是西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的成套的紡織工具。關于上面殘留的織紋,我們還在進行分析。”此外,他還提到從墓葬出土了一件銅枝形器,為八匹馬重疊,也是首次出現(xiàn)。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周志清介紹,鹽源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在橫斷山區(qū)形成了“U”字形的轉彎,使其承接了南北文化的沖擊、東西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同時又具有鮮明的特色。“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頭箱、截肢葬等多樣的葬俗,出土的諸多例如劍、戈、矛、刀、鉞等青銅兵器和繁縟的馬具,表現(xiàn)這是一個能武善騎的族群……”這些都說明了鹽源青銅文明的獨特性。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周志清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的推進考古工作和學術交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決定在鹽源地區(qū)設立鹽源考古工作站。研討會現(xiàn)場還舉行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鹽源考古工作站”揭牌儀式,中共涼山州委書記段毅君和四川省文物局局長王毅上臺為考古工作站揭牌。
四川“青銅盲盒”又上新
這些造型獨特的青銅器出自誰之手?
用來盛放祭品的蛇蛙銅俎、象征著尊貴身份和權力的銅鼓和銅編鐘、能夠深深刺進敵人頭骨的三棱箭鏃……在研討會舉行的過程中,一大批造型獨特的青銅器也逐漸露出清晰面龐。這些從老龍頭墓地發(fā)掘出的青銅器,上至商周時期,下至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為川西南乃至滇西地區(qū)青銅時代文化譜系和年代研究提供了標尺與參照系。它們造型獨特,既有與三星堆、金沙遺址呼應的銅杖,也有與中亞、西亞和印度出土文物圖案相似的青銅器。
那么,這些有著神秘造型的青銅器,是出自誰之手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在發(fā)言中認為,墓葬中所呈現(xiàn)的戰(zhàn)國以降至西漢的青銅文化面貌獨具特色,從分布地望與流行時間分析,其可能與文獻記載中笮人系統(tǒng)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明確了以老龍頭墓地為代表鹽源青銅文化是西南地區(qū)青銅時代一支獨具區(qū)域特質的青銅文化。趕緊來看看,這批“青銅盲盒”開出了怎樣奇妙的文物吧!
? 雙馬人紋銅枝形器
?枝形飾片
“一枝獨秀”:雙馬人紋銅枝形器
據(jù)介紹,銅枝形器是鹽源青銅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器物,雙馬人紋銅枝形器就是其中頗為典型的一個造型。造型的主體為一樹干,樹丫正中站立一人,樹干的枝端有兩枚上下相連的圓壁,圓壁頂端各立一馬。反映出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西南居民中的一支——笮人的生活場景。
蛇蛙銅俎
蛇蛙銅俎
“造型怪誕”:蛇蛙銅俎
鹽源青銅器中最“扯眼球”的,當屬一些宗教器物,這些器物造型怪誕,只見于鹽源盆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青銅制造的蛇蛙銅俎。俎是古人用來盛放祭品的器具,這件俎的造型極為精美,堪稱鹽源青銅文化的精品。俎的案面作長方形,上飾兩條陽線蛇紋,蛇頭相背位于案的兩端,蛇頭上昂作立體狀,口各銜一魚,案面的四緣共有頭尾相連的三十二只立體的蹲蛙。
三女背水銅杖
三女背水銅杖
“寫實氣息”:三女背水銅杖
除銅杖外,鹽源還出土了造型各異的青銅杖首,其中一件三女背水銅杖首尤為精美,充滿了寫實的生活氣息。銅杖首通高 16.6厘米,寬 6.6 厘米,在杖首頂端鑄造了三個相對而立的背水少女,頭戴尖頂小帽,身著齊膝筒裙,背水罐的皮帶勒在額頭上。
未來,鹽源青銅文明的考古工作還將持續(xù)進行。這個蜀南地區(qū)的神秘文明,還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和收獲,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