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萬里,“絲綢之路”上的烏茲別克斯坦是一顆“中亞明珠”,與中國有著悠久的聯系。兩千多年前,漢代張騫為了尋找大月氏,“鑿空西域”到達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成就了探尋中亞地理和政治邊緣、開啟貫通中西“絲綢之路”的壯舉。東西方的文明在此交匯,這里記錄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興盛與文化往來的足跡。
歷史何以窺見?今天分享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曾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張慶捷先生所著《考古雜采》的部分內容,一起見證烏茲別克斯坦文物遺跡和遺物給我們留下的歷史印記。
·下文來源于《2018年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日記》,收錄于張慶捷所著《考古雜采》,題目為微信編輯重擬。
4月29日,晴。
4月30日,晴。
5月1日,小雨,輕微西北風。
5月2日,天氣晴朗。
5月3日,天清氣爽。
圖一 撒馬爾罕考古博物館藏出土大使廳北壁壁畫
5月4日,晴。
圖二 鐵爾梅茲遺址
圖三 鐵爾梅茲佛教寺院遺址
5月5日,晴。
圖書鏈接
《考古雜采》
張慶捷 著
定價:68.00元
ISBN:978-7-5506-3444-2
《考古雜采》是著名考古學家張慶捷先生對自己近四十年考古生涯的回憶與總結,記錄了一位考古學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既有驚心動魄的考古手記,也有認真嚴肅的研究論文,帶領讀者進入神秘的考古現場。翻開書卷,可以看到在黃河邊十幾米高的懸崖上,上了年紀的老太太踩著東漢的棧道步履如飛;也可以看到在崇山峻嶺之中,無言佇立了一千五百多年的 北魏皇帝樹立的紀念碑;還可以看到為了挖渠排水,太原的村民竟然與千里之外的千年古國產生了跨越時空的羈絆。考古隊員因何分心而一腳踏空、掉入黃河?在異國他鄉探尋唐朝的往昔榮耀是怎樣的體驗?古寺地下殘存的佛像千年以來經歷了怎樣的滄桑?且聽張慶捷先生為讀者一一道來。
【作者介紹】
張慶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曾擔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考古學會三國至隋唐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主持發掘 “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虞弘墓等著名歷史遺跡。主要研究方向為北朝隋唐考古與絲綢之路考古,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有《太原隋虞弘墓》《黃河漕運遺跡(山西段)》 《民族匯聚與文明互動:北朝社會的考古學觀察》《解讀虞弘墓:北朝定居中國的粟特人》《走向大唐:山西北朝文明源流》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