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田心 · 主播 | 晏嬌
知乎上有個討論:
“你在人際交往方面吃過哪些虧?”
有個最高贊的回答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曾經很容易相信別人都是真誠的。”
曾幾何時,我們總是被告知要真心待人、要真誠做人。
我們愿意相信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良善的、也相信我們的友好會被厚待。
然而,世事浮沉、人心難測。
我們終究要在生活的推搡下,不得不帶上偽裝的面具,學會保護自己。
我們無法預估別人的惡意,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善意、具備識人的能力,在孤獨和喧囂中前行。
別高估人際關系,你是誰就會吸引誰
有人說:
“在這個年代,好像和一個陌生人熟識幾分鐘、經過幾次聊天、相約幾個飯局,甚至連對方性格都還不清楚就可以認定為好朋友、可以表白。”
在這個缺少理解和傾聽的時代,我們都太容易相信別人,也太容易對別人產生好感。
然而,太高估的關系,終究是一場災難。
前些天,有媒體曝出深圳一個女生在與異性熟人吃飯時,遭到對方下藥。
幸虧服務員及時發現,并善意地以給女生添水為由,換下了被下藥的飲用水。
得知真相后,女生很是后怕。
兩人在學校辯論賽中相識,線下見過幾次面,她根本不相信認識的這個熟人會做出這樣令人發指的事情。
有人說,不要和一個人熟的太快,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深交。
熟的太快的壞處大抵在于,我們還沒了解對方的人品、還沒試探對方的三觀,還沒等到可以作決定的時機,就已經走得太近了。
而當我們想要保持距離時,卻發現已經為時晚矣。
快餐式的交往,讓人在短時間內沉浸于社交的愉悅,但沒有信任打底的感情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不要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不論是道德上的還是才智上的。”
聰明人懂得永遠不要為了消解自己內心的空虛,去結交一個朋友,或者是開始一段感情,而是用簡單平靜的交往吸引相似的人。
《歡樂頌》里,安迪一出場就是霸氣十足的孤傲女。
然而,隨著接觸,同樓層的人知道安迪不是孤傲,而是獨立;不是不合群,而是有自己的生活節奏。
當姐妹們有需要,安迪也會耐心地傾聽并提供幫助,大家一點點和她交好,成為彼此生活中重要的朋友。
想要穩固的感情,不妨慢一點、靜一點。
成熟的相遇、理性的交融,更能走進彼此的內心。
別高估人際關系,友情也好、愛情也罷,兩個獨立強大的靈魂相遇,關系才更為牢靠。
別低估人性規則,學會與惡意共生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過這樣一首詩來形容王熙鳳:
“上臉一頭笑,腳下使絆子。 明是一盆火,暗里一把刀。”
這句話也道出了與人交往的真相,人心隔肚皮,內外兩不知,我們根本無法得知對方的真實想法。
正因我們無法看懂人心,交淺言深才是人生的大忌。
玄宗時期,有一位大臣,名叫魚朝恩。
他的一位門客叫張堰,魚朝恩欣賞張堰的謀略和才華,非常賞識他。
然而,張堰卻覺得魚朝恩做事張狂,便和他維持著表面的恭維。
當時,張堰與魚朝恩府上另外一位名叫吳士達的謀士相識;
交談之余覺得兩人志同道合,張堰便將吳士達視為知己,更是對他知無不言,包括對魚朝恩的負面看法。
哪知吳士達聽了張堰的話,竟惡意地將他的話散播出去,最后傳到魚朝恩的耳朵里,最終給張堰招來了殺身之禍。
古語有言:
“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過于相信別人,也就給了別人傷害我們的權利。
學會保護自己,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穩妥。
縱然我們再小心翼翼,也無法躲避別人的誤解,但聰明人懂得從來不活在別人的謠言里,而是勇敢做好自己。
就像《人生海海》里的主人公上校。
雖然他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別人背后叫他“太監”,說他家是鬼屋,不讓小孩子去他家。
面對詆毀,上校從來不解釋,只是做他認為對的事情,也從來不吝嗇自己的善意。
上校精通醫術,常常救人于危難,事后卻從不要金錢,只要一碗家常肉絲面作為回報;
在得知有人因兩塊錢尋死時,他毫不猶豫地給對方十塊錢,并勸慰對方生命最重要。
陳丹青曾說過:
“沒必要讓所有人知道真實的你,或者是你沒有必要不停地向人說其實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因為這是無效的,人們還是只會愿意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
別低估人性規則,我們要做的是學會與惡意共生,過好自己的生活,相信時間自然會留下理解、欣賞我們的人。
別高估感情,也別低估人性的復雜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
立場不同、想法不同,選擇和行為也自然不同。
重慶有一對同事,因為離職的事上了熱搜。
徐小姐和一個同事平日里關系很好,還經常抱怨公司總加班、老板很苛刻等。
于是,兩人相約一起辭職,并計劃辭職后兩人合伙開服裝店。
結果,徐小姐興致沖沖地先辭職,卻一直不見同事有任何動靜。
徐小姐等了一個多月,同事不僅沒有辭職,還主動申請了加班。
徐小姐這才看出來同事根本就不想辭職,她覺得自己被背叛了。
徐小姐前去質問,沒想到同事卻沒放在心上,還說是徐小姐自己太沖動了。
曾經親密無間、無話不說的同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友情就全面崩塌。
我們往往高估了感情,低估了人性復雜。
就像劉墉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里寫道的:
“人性是丑惡的,它貪婪自私、急功近利、喜新厭舊、猜忌猶疑,而且隨著年齡和遭遇,一層層變化、一層層染色,染得連自己都不一定認識。 但是相對地,人性也有善良的一面。”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某地警方抓獲一個小偷,她到超市偷了一點雜糧、一個雞腿,還有一本兒童讀物。
原來,這個小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離異后這位媽媽一個人帶著一對兒雙胞胎孩子,兩個孩子腎臟都有問題,媽媽根本無力撫養。
第二天是兒童節,媽媽想著要給孩子一點禮物,迫不得已犯了錯。
警察問她:
“為什么不偷多一點雞腿呢?”
這位媽媽說:
“我就是為了孩子,不是自己吃。”
這位警察感動不已,事后還發朋友圈為這位媽媽募集捐款。
善與惡是相對的,而善與惡更是每個人經歷生活滌蕩后的選擇。
我們無從知曉他人的全部,我們能做的就是理解人性的復雜。
縱然我們可以不去傷害他人,但是要具備辨人識人的能力,善待他人、亦善待自己。
經歷多了,終究明白,善良是一種人生選擇。
即便看過了很多惡意,依然選擇善意對待他人、善意看待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善良。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
“以己度人,所見只是井中一隅;以人度己,所覽卻有萬里長空。”
周遭的冷漠,別人的自私,不是我們忽視善意的借口。
能夠善于發現人性的美、看到人心的真,才能更好地在這世上生存。
生命里的人來來往往,每個人都教會我們一些事情。
仁愛的人教會我們善良,惡意的人讓我們披上鋒芒;
大度的人教會我們無私,冷漠的人提醒我們善待自己;
關照我們的人教會我們溫柔待人,詆毀我們的人教會我們學會識人。
別高估人際關系,也別低估人性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