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邦聯CSA總統杰斐遜.戴維斯(JD)支持聯邦統一;
林肯和JD“政治家的利益”;
南北戰爭雙方軍隊“同志加兄弟分歧”
從民主憲政的原則或者是從“善政”的角度,
評估林肯的政治生涯,大致是(55% vs 45%),功在大于過。但如果是以同樣的要求,那怕是站在南方邦聯CSA的政治利益的角度,去評估南部邦聯的總統杰斐遜.戴維斯(JD),JD先生除了道德品質高大全以外,軍政決策雖不能說一無是處,令人費解之處也極多,確認正確的,似乎只是任命RELee為司令官等幾項,算是做對了。
一些美國野史援引
道德史觀的春秋筆法,對JD先生作妖魔化文學處理,但JD給聯邦活逮了以前,品德好得不但國民贊不住口,連JD家里被解放的奴隸,面對企圖檢訴身陷監獄的JD的聯邦檢察官,也說不出JD對奴隸有那點是不合人道的。杰斐遜.戴維斯盡管是
南北戰爭的“叛國賊”,但戰后又重新返回政治界,當選為佛羅里達州參議員;死后佛州對其國葬,誕壽成為佛州公共假日。可見此君名聲確實不錯。
杰斐遜戴維斯(JD)的名字是
美國國父執筆《獨立宣言》的“杰斐遜”,也可見其家庭對杰斐遜“人人平等”信念的崇拜。戰爭期間創意不多,戰后就象RELee一樣,
熱心推動民族和解。自然,格蘭特支持下,最終解除了對杰斐遜戴維斯的檢控,至少也是格蘭特為南北和解,創造了切實的條件。預先肯定一下JD不缺民主信仰的良心品質,是因為此君在戰爭領導工人各的閃光點,確實不多了。
JD的代表性著作是回憶錄《The Brief History of CSA》(CSA簡史),以及內戰前提出的《Federal slave code》提案(聯邦蓄奴自主權提案)。這些提案比較清楚地表明,杰斐遜戴維斯的政治立場是(堅持奴隸制+統一的聯邦+州權自決),在政治戰略上堅持明確南方獨立的權力后,重新談判加入聯邦。因此戰爭攤牌后,林肯與JD的立場區別,乃是“無條件返回聯邦”與“有條件返回聯邦”之爭。
考慮到當時南方CSA還沒有真正成為一個政治實體,JD的目的最大的可能性,
還是“示形于外,實侵于內”,用自以為是象征性的“開火”,促使南方各州真正組織起來;也由此爭取歐洲援助,“我們是真的要獨立,不是鬧著玩的”。如果炮轟薩姆特堡,確實只是一次象征性的開火,JD的決策未必是錯的;但其時戰略主動權在林肯手里,JD就大錯特錯了;
釣魚島主義,畢竟是愚蠢的。
北方的林肯和南方的JD,兩位同樣支持聯邦同一,同是在
杰斐遜主義的熏陶下成長成來的美國人,卻在南北兩面的政客位置上,各自推動著整個美國社會走向內戰,美國內戰的悲劇色彩,就顯得殊為濃厚。從政治利益的層面可以更容易解釋一點,林肯推動戰爭,目的是為了穩固已經動搖的總統職權,和看似已經動搖的聯邦政權;JD推動戰爭,則是為了自已的總統更象一個總統;——>
都是政治家的利益!
如果再對照南北雙方的軍隊,(聯邦主義+廢奴主義)立場的南方軍事將領RELee和石墻杰克遜,與(聯邦主義+同情奴隸主)的北方將領如格蘭特,謝爾曼,謝爾登和麥克萊倫等,彼此的立場和利益是何等相似?按東方的標準,完全可以做到同志加兄弟的親密!何況“南方邦聯領導人”,也公開聲稱并不反對聯邦的統一?
南北戰爭作為民主社會的悲劇,成為民主政體的最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