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776年1月,一本沒有作者具名的小冊子擺上了費城街頭。很快地,這本小冊子就風馳電掣般地在北美大陸瘋傳開來。這本小冊子就是潘恩的《常識》。
小冊子以火一樣的熱烈、平民百姓般的粗獷,讓那些習慣在書齋里閱讀的知識階層驚訝震撼,也讓那些茶館街頭的市井小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他們終于看到了一本自己能夠閱讀討論的書了。
在那動蕩不安、人心惶惶的時候,人們多么希望能夠聽到一種能讓他們感到興奮,受到鼓舞的聲音啊。
“眼下北美大陸的事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人類的事業。諸多業已發生或將會發生的狀況不僅局限于北美,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這些狀況牽涉到熱愛人類之士所秉持的原則,他們正熱切地關注著這一偉大的事業。”
小冊子開篇就這樣鼓舞人們。對于這樣充滿激情的高大上的語言,可是人們從來沒有想過的。別說全人類了,就是對自己這塊殖民地以外的天地他們都很少想到。而小冊子居然把他們的斗爭上升到了這樣的高度!真是讓人感到有點莫名的驕傲與興奮。同時,殖民地人也覺得,這或許就是他們自身的狹隘和局限所在吧。目光短淺,對英國王室是那么的迷信。
在受到鼓舞的同時,人們開始反思了。英國王室真的有那么神圣?
與殖民地大多數人不同,一年多以前,潘恩就是懷著對英國王室的刻骨仇恨來到北美大陸的,他完全沒有殖民地人對英國王室的迷信。在《常識》中他直接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英國王室,稱英王喬治三世是皇家畜牲,是北美殖民地的罪惡之首。他們的祖先也不過是些作惡多端的土匪頭子,根本談不上什么高貴。他們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上帝從來沒有對他們另眼相待。如果歷史地看,英國君主制的歷史就是一部虛偽的充滿罪惡的歷史。
用這樣粗魯的怨言咒罵英國王室,攻擊英國君主制,這對殖民地人來講簡直不可思議。如今終于有人,敢于將英國王室神圣的外衣撕開,打破了人們對英國王室的迷信,的確讓人感到振奮。
緊接著,潘恩扣住一個小島無法統治一塊大陸這個議題,論證英國王室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是荒唐可笑的。就像“在自然界中, 沒有一個衛星的大小超過其環繞 的行星”。
他鼓勵殖民地人,如果我們“不被自己的猶豫不決和信心不足所擊敗”,英國王室就“無法征服我們”。祈求和解,只會助長“國王的虛榮”和頑固不化。
在《常識》中,潘恩還熱情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共和制國家的美好藍圖。
《常識》始終充滿著激情澎湃的戰斗精神,和昂揚向上的堅定理想,讀后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被殺戮者的鮮血、痛苦的眼淚都在呼喊:現在已經到了獨立的時刻!”作者在書中大聲疾呼道。
“?。釔廴祟惖娜藗儯矣诜纯贡┚c統治的人們啊,請你們都站出來吧!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已被壓迫蹂躪,自-由正在被全世界驅逐。讓我們接納這個流亡者吧,為人類建立起一座自-由的避難所吧!”
此前,許多鼓吹美國獨立的小冊子,都是用一種律師的語言,質疑英國政府對美洲大陸的統治權。普通百姓難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心聲?!冻WR》用普通人的生活語言,簡潔明晰地將美國必須獨立的道理有力地闡述出來,振聾發聵。
當時的美國,雖然知識精英是非常少的,但是粗通文墨的人卻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據統計,美國發行的報紙量,當時在世界上已經人均第一了,超過英國本土。因為當時這里的自耕農和小手工業者的比率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地方。這些人們為了創業,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都在努力學習閱讀和計算。當然,他們對自己的命運則是更加關心的。他們深知,自己的命運和這塊土地的命運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自從喬治三世宣布,整個北美殖民地處于暴亂狀態以來,他們就時時刻刻地在關注著時局的每一點變化與發展,精神處于高度的亢奮中。
因此,潘恩的《常識》,在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短短的三個月內就發行了十五萬冊,是除了《圣經》以外,北美大陸最暢銷的書。在那迷茫而與驚恐的時刻,《常識》猶如一把響亮而又激越的沖鋒號,激勵著人們勇敢的邁上了反抗英國王室的獨立革命之路。一本薄薄的小書,人們視為珍寶,手手相傳,競相閱讀,追求獨立的美國夢,不再遙不可及。
在這個關鍵時刻,潘恩對美國的獨立革命的貢獻居功至偉。
不過也要指出,對《常識》中那些激進的思想,和烏托邦的憧憬,與美國人對自己未來的追求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有“獨立革命的巨人‘’之稱的約翰-亞當斯就認為,潘恩無疑是美國獨立革命的功勛,但是,他更善于破壞,而非建立。美國獨立以后,潘恩很可能會成為美國社會中的危險人物。
這為潘恩今后在美國的命運似乎作出了預言,當然這是后話。不過,亞當斯的觀點,卻是理解美國社會的一把鑰匙。
四
《常識》的發表使潘恩名聲大振,但是,潘恩一刻也沒有陶醉在自己的巨大成功中。仍然以一個普通戰士的身份,投身到美國的獨立戰爭中去。他主動報名,成為大陸軍的一名志愿者。
當時,美國的獨立戰爭進展得很不順利。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在英國軍隊的連續進攻下,節節敗退。再加上各殖民地對大陸軍的支持不力,兵源匱乏,補給不足,大陸軍士氣低落。潘恩用他那支戰斗的筆,寫下了一系列充滿激情的文章,鼓舞士氣。
“這是磨煉人的靈魂的時候,”潘恩寫道,“能共享安樂,而不可共患難的人,在這場危機中將在為國服務中退縮,可是現在能夠抗住的人,應該受到全體人民的熱愛和感謝。”
他激勵戰士們說:“暴-政同地獄一樣是不容易征服的。但我們可以以此安慰自己:斗爭越艱苦,得來的勝利越光榮。”
華盛頓看到這些文章后,非常興奮,命令部隊將這些文章大聲朗讀,鼓勵大家勝利的信心。
潘恩,這顆政治新星,以他那出色的才能,犀利的戰斗鋒芒,贏得了大陸會議的尊敬和信任。1777年,他被大陸會議任命為外交委員會秘書。當時,美國獨立戰爭中,有兩條最重要的戰線,一條是華盛頓領導的軍事戰線,另一條是富蘭克林負責積極斡旋的外交戰線??梢?,潘恩當時的崗位多么重要。
可是正是在這個崗位上,潘恩栽了個大跟頭。
1778年12月,潘恩懷疑美國駐法國的商務代表迪安等人,利用法國的援助,假公濟私,危害了美國的獨立戰爭。義憤填膺的他在報紙上,將這個問題捅了出來。這一下,戰爭期間,美國和法國的許多經濟往來都被暴露了出來,一下子引起了軒然大波。特別是大陸會議的財政總監羅伯特-莫里斯氣得暴跳如雷。
莫里斯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靈魂人物,也是大陸會議中的經營奇才。這位腰纏萬貫的美國巨富,利用自己的經營才華,縱橫捭闔,傾其所有,全力支持華盛頓領導的大陸軍,是大陸軍最有力的經濟支撐。他也是華盛頓最為感激的人,沒有他提供的經濟保障,大陸軍很難熬過那缺吃少穿的艱苦歲月。但是,莫里斯不喜歡潘恩這樣的人,對他的一些觀點也不以為然?,F在,這個家伙毫無戰爭觀念,將只有他才可能知道的外交秘密捅到報紙上,這簡直是一種犯罪行為!
莫里斯在大陸會議上,直言不諱地說,外交委員會秘書這樣重要的崗位,根本不應該交給一個剛到美國沒有多久的冒險家的手中。緊接著,法國駐美國大使也向大陸會議遞交了抗議書,說潘恩暴露了法國的軍事援助的秘密,讓他們十分被動。大陸會議必須要采取措施。
一時間,各種指責和讒言紛紛向潘恩撲來。潘恩成了大陸會議上的眾矢之的。潘恩不得不向大陸會議提出辭呈。在辭呈中,他委屈地說:“我并未辜負信任,因為我所從事的一切都是忠誠于公眾利益。我并未泄密,因為我并未說出什么我認為稱得上是秘密的東西。我確信迪安犯有罪惡,我唯愿自己已克盡職守。”
由此可見,潘恩是多么單純,他僅僅按照自己的主觀標準,判斷哪些是工作中的秘密,哪些不是。在復雜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哪能見容于社會呢?更別說擔任保密性很強的機要工作了。迪安事件是潘恩在美國的命運轉折點,在紛紛擾擾的議論和謠言中,《常識》作者身上那些耀眼的光環,逐漸消失。潘恩的人生又陷入到失意中。
1783年,潘恩寫信給紐約州議會說:“我不會經商,又無地產。我從另一個國家流亡出來后,從未置辦一份家業。有時我不禁自問,我比一個難民究竟好多少?最可悲的是,我這個難民曾為這個國家盡忠盡力,卻沒有得到一絲好報。”
大概是這封信感動了國會,經過反復討論,國會決定給潘恩三千美元補助。這在當時,也是一筆不小的款項,潘恩用這筆錢在紐約市郊購買了一座莊園和一些土地。以這份小小的家業,如果潘恩是個循規蹈矩的人,也可以在美國過上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當然,潘恩不會是這樣的人,否則,他就不是潘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