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的概念>
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癥的一種病證,其中目睛黃染尤為本病的重要特征。
<黃疸的病因病機(jī)>
病位:脾胃肝膽
病機(jī):濕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氣郁滯,疏泄不利致膽汁輸泄失常,膽液不循常道,外溢下注。
病理因素:濕邪是關(guān)鍵
<黃疸的診斷要點>
1)目黃、膚黃、小便黃,其中【目睛黃染】是重要特征(出現(xiàn)最早,消退最晚→最易發(fā)現(xiàn)指征)。
2)常伴【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脅痛腹脹】等癥。
3)常有外感濕熱疫毒<肝炎>,內(nèi)傷酒食不節(jié)<肝硬化(酒精)>,或有脅痛,癥積(肝硬化、肝癌)等病史。
<黃疸的病證鑒別>
黃疸VS萎黃:
病因: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后有關(guān)<——>與饑飽勞倦、食滯蟲積或病后失血有關(guān)
病機(jī):濕滯脾胃,肝膽失疏,膽汁外溢<——>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yǎng)
主癥:目黃、身黃、小便黃<——>肌膚萎黃不澤,目睛及小便不黃,常伴頭昏倦怠,心悸少寐,納少便溏
<黃疸的辨證要點>★★★
【首辨陽黃、陰黃】
次辨陽黃濕熱之輕重、膽腑郁熱及疫毒熾盛
三辨陰黃之病因
四辨黃疸病勢輕重。
<黃疸的治療原則>
以化濕邪,利小便為治療大法。
<辯證論治>【應(yīng)試】
步驟1 先排除疫毒熾盛
步驟2 再排除膽腑郁熱
步驟3 比濕與熱哪個重
4陽黃、2陰黃、3消退
趣味串記:
熱茵濕五膽柴胡,
千金犀角防疫毒,
寒濕術(shù)附脾建中,
濕四脾柴瘀逍遙。
(網(wǎng)絡(luò)引用)
<1-1>陽黃-熱重于濕證(【濕熱熏蒸】困遏脾胃,壅滯肝膽,<膽汁泛溢>)清熱通腑,利濕退黃→茵陳蒿湯加減→發(fā)熱口渴、心中懊惱、小便短少黃赤、脈弦數(shù)。
<1-2>陽黃-濕重于熱證(【濕遏熱伏】困阻中焦,膽汁不循常道→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頭重身困、胸脘痞滿、脈濡緩。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倍茵陳
<1-3>陽黃-膽腑郁熱證<區(qū)別熱重于濕證>(【濕熱砂石郁滯】脾胃不和,肝膽失疏)疏肝泄熱,利膽退黃→大柴胡湯加減→右脅脹悶疼痛、<少陽>寒熱往來。
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去厚樸(大黃、枳實、厚樸)+小柴胡湯去參、棗(柴胡、制半夏、人參、炙甘草、黃芩、生姜、大棗)+白芍
<1-4>陽黃-疫毒熾盛證<急黃>(疫毒熾盛,深入營血,內(nèi)陷心肝)清熱解毒,涼血開竅→【25新】犀角地黃湯(【原24】千金犀角散加味)→其色如金、神昏譫語、抽搐出血。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水牛角代犀角用量一般為犀牛角的5-10倍)
千金犀角散=山西省聯(lián)姻(山梔 犀角 升麻 黃連 茵陳)
<2-1>陰黃-寒濕阻遏證(【中陽不振】寒濕滯留,肝膽失于疏泄)溫中化濕,健脾和胃→茵陳術(shù)附湯加減→黃色晦暗、或如煙熏、神疲畏寒、脈濡緩。
<2-2>陰黃-脾虛濕滯證<區(qū)別萎黃>(【黃疸日久】脾虛血虧,濕滯殘留)健脾養(yǎng)血,利濕退黃→黃芪建中湯加減→肢軟乏力、大便溏薄、脈濡細(xì)。
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飴糖+桂芍姜棗草)+黃芪一兩半
<3-1>消退-濕熱留戀證(【濕熱留戀】余邪未清)清熱利濕→茵陳四苓散加減→小便黃赤、苔膩、脈濡數(shù)。
茵陳四苓散=茵陳五苓散—桂枝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倍茵陳
<3-2>消退-肝脾不調(diào)證(【肝脾不調(diào)】疏運失職)調(diào)和肝脾,理氣助運→柴胡疏肝散或歸芍六君子湯加減→脅肋隱痛不適、大便不調(diào)、脈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柴、枳、芍、草)+陳川香(陳皮、川芎、香附)
<3-3>消退-氣滯血瘀證<肝硬化/肝癌伴隨癥狀>(【氣滯血瘀】積塊留著)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逍遙散合鱉甲煎丸→肋下結(jié)塊、刺痛、舌有紫斑或紫點、面頸部赤絲紅紋,脈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