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晚上不吃米飯,差點要了一條小命!
據北青網報道,22歲女孩小張(化名)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年紀輕輕患上糖尿病卻有7年之久,因為血糖控制不佳,所以小張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每天晚上不吃主食,只吃一點蔬菜、雞蛋等食物。
堅持了一段時間,小張的血糖控制住了,但是她的精神也越來越差,還有心慌乏力的現象。某天忽然暈倒,被送往醫院搶救,醫生通過檢查發現這是主食攝入不足,導致了低血糖,從而引發了腦水腫,情況十分危險,經過3天的治療,小張才恢復了清醒。
都說人是鐵,飯是鋼,不吃主食是一個壞習慣!無論是糖尿病患者,還是普通人,晚餐不吃主食,都有折壽的風險!
一、43萬人研究:晚餐不吃主食減壽命!
《柳葉刀公共衛生雜志》曾刊登了一篇對43萬人長達25年的隨訪研究的文章,通過對碳水化合物與死亡風險關系進行對比,結果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占能量總攝入量的50%左右時,人的死亡率最低;但占比低于40%或高于70%時,都會增加死亡風險,縮短預期壽命。
研究者認為,碳水化合物通過腸道吸收轉變成葡萄糖,給人體供能。如果缺乏碳水化合物,人體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甚至影響身體各器官功能削弱。主食吃得太少或是吃得太多,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因此,把握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尤為重要。
二、吃太多太少都不好,這樣做更健康
1、主食分量選擇: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入250g—400g主食,例如50歲的老王,體重約65kg,每餐的主食控制為2—3兩(兩大飯勺)米飯,或是1—2個饅頭。
2、主食搭配選擇:
主食種類多,粗細搭配也要合理。建議成年人每日粗雜糧,如紅薯、小麥、玉米等占所攝入主食比例的1/3;適當增加粗細搭配的,例如雜糧和米飯一起蒸煮,可以減少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損失。
三、白米飯是不是糖尿病的元兇?
糖尿病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系。有人質疑,白米飯含糖高,是否就是糖尿病的誘因呢?
哈佛大學在BMJ曾發表過一篇研究,研究就白米飯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進行關聯對比,收納了愛吃白米飯的中國人以及日本人的數據,結果表明:如果經常吃白米飯,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顯著增加!每增加一碗約150g的白米飯,患糖尿病的風險就增加10%。
但很快,這項研究的結論被推翻。發表在Diabetes Care雜志上,涉及21個國家,13萬多的個人數據顯示,更高的白米飯攝入量(約為450克/天)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但這項風險在中國則無顯著相關,可能與中國大米類型、及消費量減少有關。
這兩項研究結果互相矛盾,可以說,目前并沒有直接相關證據可以表明白米飯就是糖尿病的元兇,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種機制復雜的疾病,其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不能僅僅憑白米飯升糖指數高、含糖量高,就認定它是導致糖尿病的元兇。
四、糖友吃哪種主食比較好?米飯、面條?饅頭?
雖然主張糖尿病患者少吃精米精面,但并不代表糖友就要完全杜絕主食。若是經常不吃主食,血糖過低,低血糖的危害遠遠可能超過高血糖。什么樣的主食,更適合糖友呢?
根據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圖例,饅頭、米飯、面條相對比,面條(小麥粉)最低為81.6,其他則分別是88.1(富強粉饅頭),83.2(大米飯),可見這三類主食血糖差異并不大,過多食用都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
所以,糖友對于主食,粗糧雜糧搭配著吃,吃主食的同時要搭配蔬菜,盡量不要一日三餐吃同一種主食。
米飯不是糖尿病的致病原因,即使是糖尿病患者,只要食用得宜,還是可以安安心心吃米飯。要知道,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任何一種單一食材都是無法滿足人體所需的,只有多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構成健康飲食。
參考資料:
[1]《主食吃太多、吃太少都影響壽命!這樣吃才健康》.光明網.2021-09-07
[2]《聽說,米飯吃多了容易患糖尿病?》.生物谷.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