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和(或)體征,如常見的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SPN)。
主要臨床表現為雙側肢體麻木、發涼、疼痛、感覺異常或感覺喪失、肌肉無力和萎縮等,感覺神經傳導異常較運動神經傳導異常出現更早,且更為敏感,其發生發展與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狀況、肥胖、胰島素抵抗和慢性低度炎癥等因素相關。
肢端麻木主要表現為手足麻木時作、或如蟻行、步如踩棉,或肢末欠溫、感覺減退和無力等;肢端發涼主要表現為四肢厥冷,得溫則減,遇寒加重,下肢為著,入夜更甚;肢端疼痛主要表現為刺痛、冷痛、脹痛、酸痛、灼痛等;肢體無力甚至肌肉萎縮臨床表現為肢體萎縮不用,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疼痛等表現。
DPN屬中醫“血痹”、“麻木”、“痛證”、“痿證”等范疇,又為“消渴病痹癥”,其病機隨糖尿病的病程進展動態演變,可分為麻木為主期、疼痛為主期和肌肉萎縮為主期。中成藥治療需辨證,建議選用無糖顆粒型、膠囊劑、濃縮丸或片劑。
木丹顆粒
可益氣活血、通絡止痛,對糖尿病者的神經損傷有修復作用,適于DPN屬氣虛絡阻證,臨床表現為四肢末梢及軀干部麻木、疼痛及感覺異常;或見肌膚甲錯、面色晦暗、倦怠乏力、神疲懶言、自汗等。
木丹顆粒在治療DSPN方面與甲鈷胺有同等療效。推薦每次1袋(7g),每日3次,飯后半小時服用,用溫開水沖服。4周為1個療程,可連續服用2個療程。
參芪降糖顆粒
可益氣養陰、滋脾補腎,主治消渴癥,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推薦每次1g,每日3次,1月為1個療程,療效不顯著或治療前癥狀較重者,每次可用3g,每日3次。
消栓腸溶膠囊
可補氣、活血、通絡,適于缺血性中風氣虛血瘀癥,癥見眩暈、肢麻、癱軟、昏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謇澀、面色白、氣短乏力。推薦每次2粒(0.4g),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服用。
通塞脈片
可活血通絡、益氣養陰,適于輕中度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癥狀表現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不利、肢體感覺減退或消失等;適于血栓性脈管炎(脫疽)的毒熱證。口服。
推薦治療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氣虛血瘀證,每次5片,每日3次;治療血栓性脈管炎,每次5或6片,每日3次。
谷紅注射液
可抗氧自由基、舒張血管、保護神經、改善微循環,適于腦血管疾病如腦供血不足、腦血栓、腦栓塞及腦出血恢復期;肝病、神經外科手術等引起的意識功能低下、智力減退、記憶力障礙等;冠心病、脈管炎等。
靜脈滴注,推薦每次10~20ml,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的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應用,每日1次。10~15天為1個療程。對含有紅花的制劑有過敏或嚴重不良反應病史者禁用。
復方丹參滴丸
可提高機體抗凝和纖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并可阻斷羥自由基的產生和阻止脂質過氧化,可用于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單用或聯合甲鈷胺均可改善DSPN者的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也可改善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者的血瘀癥狀。
推薦每次15丸,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不良反應偶見胃腸道不適。出血性疾病者、妊娠女性、女性經期及陰虛火旺型中風者禁用。
銀杏葉提取物(EGb761)
有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細胞膜發生脂質過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導致的間歇性跛行。銀杏葉提取物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和神經傳導速度。可見胃腸道不適、頭痛、血壓降低、過敏反應等。
參考文獻:
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證結合診療指南[J].中醫雜志,2021:1-6.
2.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4):315-380.
3.糖尿病神經病變診治專家共識(2021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6):540-552.
4.糖尿病微循環障礙臨床用藥專家共識(2021年版)[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2021,13(4):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