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雖與肺、胃、腎密切相關,但以腎為主,故《金匠》有腎氣丸上的條文。- -般認為上消、中消治在肺胃,上、中、下三消并見,其治在腎,然臨床證治,多偏滋陰。拙見則以腎虛為病發之主要原由,推崇《外臺秘要》“腎氣虛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的論述。臨證對于用滋肺腎,養胃津,清熱瀉火不應者,法取《外臺》宜補丸、蓯蓉丸、消褐無比方、補虛煮散、填骨煎等方意,宗補腎(陰陽兩顧)為主,佐以養肺益胃,屢收效驗。
點擊加載圖片
如治一徐 姓船員,68歲,患消渴病十余年,E'某醫院用胰島素等西藥,后又加用中藥,結合飲食控制,病情不減,尿糖(H)~(冊)。后經依法處方,取蓯蓉、巴戟天、菟絲子溫煦腎陽,配生地、山英肉、淮牛滕滋養腎陰,佐人參、黃芪益氣,石斛、花扮、麥冬滋肺以添水源,知母清相火。一周收效,三個月后病情穩定。至今已十年矣,患者尚健在。
蓋腎之精氣為一身之本,在功能上又有陰陽的不同表現,表面上乎保持動態平衡。腎陰充養,須得腎陽溫煦。腎陽蒸騰腎陰,則腎氣沖和,如簽中蒸物,必賴火源充足。此喻本病補陽配陰之妙理,故治腎需陰陽兩顧,滋腎須配溫煦。至于本病日久,尤當防其陰虛及陽,若腎陽偏衰,則恐消渴未已,而水病復生矣,
點擊加載圖片
故消渴病后期成水腫者有之,此屬心腎陽氣偏衰,陰損及陽之征,立法又當于溫煦益陰劑中酌加防已、蘇子等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