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最近,后臺收到幾位灸友的留言,意思都差不多:冬天,她們臉上的斑不怎么明顯,但一到春天就慢慢出來了,而且越往夏天顏色越深。問這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每年這個時候空氣中濕度增加,外濕侵入人體,加上脾虛濕盛這一“內濕”因素的影響,導致濕氣阻滯經絡,“濕生毒”,表現在皮膚上就是色斑加深。由于越往夏天濕氣越重,色斑顏色也就越深。
“
一、出現這些癥狀,濕氣重是主因!
”
濕氣對人體的傷害比較隱蔽,但是,反饋出來的表征很多,所以,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濕氣的蛛絲馬跡:
1、成天犯困,怎么睡都睡不夠;
2、肌肉關節酸痛;
3、渾身黏膩,汗味大,體味重;
4、頭發油膩;
5、面部浮腫;
6、皮膚油光,滿臉起痘、長斑;
7、皮膚瘙癢,長濕疹;
8、眼袋下垂,有黑眼圈;
9、齒痕舌,舌苔厚膩;
10、消化不良,頻繁胃痛胃脹,易積食;
11、小便短赤,顏色深;
12、大便溏薄,肛門澀癢;
13、胸口悶,喉嚨有痰;
14、嗓子發癢,口干,口苦,口渴;
15、嘴唇紅;
16、肥胖水腫,偏瘦的人也有小肚腩;
17、陰部/陰囊潮濕、瘙癢;
18、白帶有異味;
19、月經血塊增多;
20、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
一般符合1-2條癥狀,就說明體內濕氣過多,如果同時有多條“中招”,說明健康狀況正在惡化,祛濕刻不容緩。否則,難纏的濕氣會讓你渾身都是毛病。
“
二、濕氣為什么會引發這么多癥狀?
”
這是因為:濕屬陰邪,重濁而粘膩,它能阻滯氣機運行,妨礙脾對水濕的運化,同時,“重濁而粘膩”的特性,使得濕氣成了毒素的最佳載體——像上文中的成天犯困、月經血塊增多、皮膚長斑等,其實都是因為濕氣的存在,造成毒素瘀堵所致,所以有“濕不除,毒不出”的說法。
濕氣入侵人體,對內傷害五臟六腑,易引起脾虛、胃弱、肺弱、腎虛等?!饵S帝內經》曰“有諸形于內,必形于外”,因此對外就會表現出上文所述的諸多癥狀。尤其對于女性而言,濕氣重還會引發多種婦科疾病,著名婦科大家傅青主就有“帶下俱是濕癥”的說法。
“
三、為什么“十人九濕”呢?
”
民間有“十人九濕”的說法。有些人可能覺得奇怪:按理說,大家都特別注重祛濕,為什么濕氣還這么普遍呢?
這是由兩個因素導致的:
一是,對于現代人來說,缺乏運動是造成內濕的重要原因。中醫有“久坐傷肉”的說法,這里的“肉”指的其實就是脾,因為脾主肌肉,缺乏運動就會肌肉無力,反過來就會累及脾。脾主運化,脾虛則水谷精微就無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水液等滯留體內就變成了“濕”,人就會虛胖。因此,道家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就是提倡飯后散步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二是,現實生活中的“健康小白”太多,大多數人濕氣重,只會想到吃一些利濕滲水的食物,比如紅豆薏米粥之類的。但是,薏苡仁雖然可以通暢小便、增加尿量、促進體內水濕排泄,卻并非人人皆宜。因為薏苡仁性涼,濕寒體質的人(如脾胃虛寒者),以及經期、孕婦、產婦等都不適合。而據統計,60%的現代人脾胃偏涼,所以這部分人如果想通過喝薏米粥祛濕,那就完全錯了。所以,我們常常見到這種情況,有些人長期喝紅豆薏米粥,但還是濕氣纏身。
“
四、應該如何正確祛除濕氣?
”
上文已經說了,體內濕氣與脾密切相關——脾主運化水濕,一旦脾胃受損,運化失常,體內水分就難以排出,體內濕氣就會加重。尤其那些飲食過于肥甘厚膩的人群,極易出現脾虛及消化不良的情況,造成水濕內停,進而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癥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所以,祛濕得從健脾入手,脾虛的問題不解決,濕氣就永遠得不到根除。
“
五、為什么選擇艾灸除濕?
”
“濕”屬水,火可克水,因此針對濕氣過重的情況,應該以火克之。在中醫療法中,艾灸與拔罐都與火有關,也是祛濕常用的兩種療法。不過,小編首推艾灸,因為:
一則,身體虛弱者不宜拔罐,而艾灸人人皆宜,它能培補元氣、補益氣血、補腎固陽,十分適合身體虛弱之人;
二則,拔罐更適合拔出“外濕”,對脾虛引起的“內濕”效果不大,艾灸則不然,“外濕”“內濕”皆可祛除;
三則,拔罐無法健脾,而艾灸可以健脾,從根源上阻滯濕氣生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六、如何艾灸健脾?
”
1
寒濕困脾
建議:溫補脾陽,把脾濕慢慢蒸發掉,好比把濕衣服放在取暖器上烤一烤。
取穴:督脈、神闕穴、關元穴、足三里穴。
2
濕熱困脾
建議:清利濕熱,同時少吃燥熱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因為濕熱與積食、消化不良有關),以免體內垃圾瘀滯。
取穴: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承山穴。
3
濕氣重濁粘滯,氣虛
建議:補氣行氣,輔助祛濕。
取穴:氣海穴、陰陵泉穴、承山穴。
4
脾胃虛弱,無力運化
建議:健脾養胃。
取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太白穴。
5
聚濕成痰
建議:理氣健脾、化濕祛痰。
取穴:陰陵泉穴、承山穴、豐隆穴、解溪穴。
注:由于“濕”的類型、部位、程度不同,加上個人體質、癥狀的差異,如果不知道如何配穴,請后臺留言咨詢。
“
七、陰陵泉穴,最重要最易忽視的祛濕大穴!
”
最后,特別強調一個祛濕大穴——陰陵泉穴。因為脾虛的人基本都脾經不通,基本上都有氣血不足的毛病。
陰陵泉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是脾經經氣注入的地方,脾經經氣在這里最為盛大,具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是人體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濕利水的要穴。
艾灸陰陵泉穴,既可以健脾袪濕,又可以培補氣血,一灸兩得!
【結語】十人九濕,如果濕氣久而不治,就會加深一些疾病的病情,給治療加大了難度。春天雨水較多,加上風邪的“助紂為虐”,人體內的濕氣更易集聚。所以,春天除濕極為重要,尤其對于已經出現上述癥狀的朋友而言,除濕更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