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既不是胡北人,也不是河南人,不偏向任何人、任何勢力、任何集團,但從我掌握的史料看,諸葛亮躬耕壟畝的地方,應該是-----先留個懸念,后面作答。
我只是以我掌握的淺薄知識,說出我的看法而已,說的對與不對,都是我個人的看法,影響不了任何東西。因此,希望不管是河南的朋友,還是湖北的朋友,不要噴我,因為實在沒有必要。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這個問題應該是《三國演義》諸葛亮引出來的地域問題。
(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在瑯琊郡陽都縣(即今山東臨沂)的一個官吏之家。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結果不清楚他們走沒走到豫章,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的職務,諸葛玄只好改去投奔荊州的劉表。當時,劉表的治所在湖北常德。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幫他。也有人說是諸葛亮主動找的劉備。這都無關緊要,不是本文要敘述的主題。
諸葛亮《出師表》有一段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由此,引出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兩地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就是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古隆中到底是現在的哪里?
(劉備三顧茅廬)
說起這件事,還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按照諸葛亮兄弟兩跟隨叔叔諸葛玄行走的路線,先是從山東臨沂出發——到江西南昌赴任——到了南昌聽說有人頂替了自己的職務——又改道到劉表辦公地點所在的湖南常德,但是第二年,劉表治所,從常德遷到了襄陽。
根據這條線路推斷,按說諸葛亮所說的“南陽”跟現在的河南南陽一點關系也沒有。但是,東漢時期的襄陽,和“南陽”兩字同樣也沒有一點關系。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東漢時期河南南陽、湖北襄陽的歷史變遷。
(一)湖北襄陽的演變歷史。
秦朝的時候,襄陽分屬南郡、南陽郡、漢中郡。西漢初置襄陽縣,在今襄陽古城西北筑襄陽城,襄陽開始建城設治。約東漢桓帝時在樊城建城,城址現已淹沒在漢水中。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牧劉表將治所由武陵漢壽(今湖南常德)遷至湖北襄陽。建安十三年(公元206年)曹操置襄陽郡。
也就是說,襄陽在秦朝的時候曾經歸屬于南陽郡。但公元206年被曹操改為襄陽郡。而諸葛亮《出師表》寫于公元227年,這時的襄陽郡已經被人們叫了26年,諸葛亮不可能仍然在文章中按照秦朝時的叫法,稱襄陽為南陽。
(襄陽)
(二)河南南陽的歷史演變
西漢和東漢置南陽郡,所轄全境相當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并稱全國三大灌區。成為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個地區之一。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于河南南陽,成就帝業,因此河南南陽被稱為“帝鄉”。
三國時期:南陽,初時隸屬于荊州。后被魏國占領。
晉代:南陽曾為南陽國,轄十四縣,都宛。
隋朝:(公元607年)先將南陽郡改成州,后又將州改郡,今南陽市轄南陽郡、淯陽郡、淅陽郡、淮安郡(包括平氏、桐柏二縣),義陽郡的淮源縣、舂陵郡的湖陽縣等都在今南陽市內。
唐朝,天下設為十道,南陽屬山南道管轄。自唐高祖李淵至玄宗李隆基90年間,南陽先后設置純州、酈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顯州、湖州、新州、魯州和仙州等。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州為郡,鄧州稱南陽郡,唐州稱淮安郡。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稱州,縣加以合并,今南陽市有泌州淮安郡和鄧州南陽郡。
由上述文字可以推斷,諸葛亮躬耕之地:十有八九,應該是河南南陽。
但是,由此又出現一個問題:諸葛亮跟著叔叔去江西南昌是公元189年的事,公元190年,劉表把治所從湖南常德遷到了湖北襄陽。如果諸葛亮跟著叔叔去投奔劉表,只能去湖北襄陽,而不可能去河南南陽。
(東漢南陽郡)
因此,諸葛玄去世以后,諸葛亮兄弟兩一定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輾轉到了河南南陽。這倒符合劉備在新野兵敗以后,去南陽拜訪諸葛亮的史實。
然而,這就又引出一個問題:既然當時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隨后才有隆中對的說法,那么,劉備求賢若渴,在南陽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可能又跑到湖北襄陽古隆中聽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
由此,諸葛亮的所謂“隆中對”中的隆中,是不是不是指地名,而是指時令呢?在過去的小人書上,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去拜訪諸葛亮時,有一個場景,是天上下著大雪。不過,這或許也無關緊要,原來最早聽說叫“草廬對”,后來是怎么變成“隆中對”的,這里面估計就大有名堂。但不管是有什么隱情,我還是認為,都是因為出于一種美好愿望,這是肯定的。或許這就夠了。
另據《三國演義》: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于潁分,其地必多賢士。”
次日,玄德同關、張并從人等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毙轮x之,策馬前行。不數里,遙望臥龍岡,果然清景異常。
由上面一段話可以看出兩個信息,一是當時在新野的劉關張三人,距離諸葛亮所住之處非常近。二是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都是大潁川人士。
(劉備三顧茅廬)
(一)新野到南陽和襄陽的距離
1,新野到南陽的距離
按照現在公交車線路,64.9公里。步行1.4公里。當時劉關張三人都騎馬,自然比步行更快。
2,新野到襄陽的距離
全程約95.4公里。步行的話,估計得走2公里。當時劉關張三人都騎馬,自然比步行更快。
看來,從路程上還的確看不出來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新野到南陽和新野到襄陽的距離差不多。
但是古隆中在襄陽西北二十里。這就有點遠。不過,劉關張三人騎馬,多二十里倒也不算個事。
(二)潁川在什么地方
這里出現一個地名:潁川。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禹州市。它在鄭州、許昌、平頂山中間地帶。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徐元直都是潁川這一帶的人。
潁川 ,古代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現在的禹州,在許昌西北方向不遠,到南陽全程約203.6公里。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都是潁川人。假如讓他們離開曹操占據的許昌,最有可能到達河南南陽,還是到達湖北襄陽呢?這些人都是世外高人,而南陽自古稱為帝鄉,人才薈聚之處。盡管他們是為了躲避戰亂,但也得多少顧及點自己懷才不遇的高傲性格。因此,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久負盛名的南陽。
有人說,當時的南陽是曹操控制的地盤,他們不會去。為什么不會去呢?曹操又不是毒蛇猛獸?他們即使想躲開曹操,在當時南陽這種窮鄉僻壤的山里隱居,曹操不管再怎么求賢若渴,也不一定能夠找到他們。再說了,當時只要是山里,隱居的這種人太多了,又不是只有他們幾個。
(潁川,現在河南禹州市)
明葉桂章《武侯記》:臥龍崗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strong>
明趙均《金石林時地考》:“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上面所述似乎都符合“隆中”在河南南陽的地形、地理特征。至于襄陽,只有在秦朝的時候,曾經分屬于南陽郡,此后,和南陽二字再無瓜葛。但這一點,顯然并不能成為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的理由,否則諸葛亮一定會說“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陽”。
綜上所述,我個人推斷,諸葛亮說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睉摼褪墙裉斓暮幽?strong>南陽。
當然,我十分理解湖北兄弟姐妹們的心情,不要罵我。不管我認為諸葛亮在哪里“躬耕壟畝”,都和我沒有一毛錢利益瓜葛。諸葛亮是三國名人,又是古代智者的化身,誰不希望這樣一個名人、偉人是在自己的家鄉常住過呢?另外,還有旅游資源可以享受。
假如我是湖北人,我也要爭一下。可惜,我們內蒙古離南陽、襄陽都遠,夠不著。如果夠得著,南陽也好,襄陽也罷,都得靠邊站,都得撒手讓給我們。我們蒙族小伙子可厲害呢,你們根本不是個兒。三國時期的第一條好漢呂布,大家知道吧?那就是我們內蒙古包頭市人。呂布這樣的英雄在我們內蒙古遍地都是,想一下,你們湖北人、河南人,誰能打得過他?不過呂布的品質不好,我們內蒙古人在這一點上倒是沒有學他。
再說我們內蒙古多好呀,有遼闊的大草原,地域廣大,人口不多,牛羊成群。看見哪個羊肥,殺了、燉了。一手抓著手把肉,一手端著馬奶酒,身邊還有花枝招展的蒙族姑娘敬酒,諸葛亮同志只剩下大快朵頤了!諸葛亮只要來過我們草原,一定會喜歡上我們這里,什么南陽、襄陽?他哪兒都不會去!就在內蒙古扎下根,繁衍他的后代小諸葛亮了。
最后,希望湖北的朋友也好,河南的朋友也罷,當然還有全國各地的所有朋友,歡迎大家來我們內蒙古大草原觀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