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明顯感覺你進入四十歲之后,開始主動削減“朋友”的數量,主動去結束一些關系。我說是,與其耗費心力勉強去維系一些關系,不如就算了。對于“關系”,我已經很久不執著了,很容易就說出“算了算了”。
聽到一些傳聞,越發覺得交友需謹慎,人性的惡往往是在一段關系結束后才會顯現,包括內心細微處的嫉妒、占有和不甘。
也是因為吃過的虧多了,竟有了些心得,讓自己盡量在人際關系上少吃虧受騙栽跟頭。
熱情但不主動,多聽但不多說,不輕易把人拉進自己的生活里,不要太早掏心掏肺。
對于人際關系、能隨時參與、也能隨時抽離,不往自己身上貼任何群體標簽,結交氣味相投的朋友,但不加入圈子。
厭煩或沒有興趣的談話,不要回應,或轉移話題,和自己無關的人的故事,要學會漠視,建立一個社交隔離帶。
最近大家都在說“高質量的獨處”,怎么樣的獨處才算高質量?我覺得沒有標準,好的獨處就是讓自己舒服,獨處時可以無所事事,也可以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無需因為沒有陪伴、或者無所事事而焦慮。
當我主動把朋友關系以及工作關系變得簡單之后,獨處的時間就更長了。自己感覺到效率特別高的時候就把獨處時間用來工作,有些懶散的時候就讓自己放松下來。
最近沒有談戀愛,所以睡前的時間大多用來看書,偶爾會寫東西,比如今天。無論是看書或是寫東西,都是非常治愈的事情,毛姆說過,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我深有體會。
會收到一些留言,說害怕孤獨,害怕沒有人陪。如果在獨處的時候,覺得空虛、匱乏、無聊,置身于關系中同樣會散發出這種氣息,人只有自洽,才有可能獲得同樣的關系。
#無效社交 #人性 #高質量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