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正變得越來越瘋狂……我希望其他女孩明白,社交媒體不是真實生活,無法給你更好的人生。”去年10月27日,在Instagram上擁有超過60萬粉絲的澳大利亞網(wǎng)紅埃塞納·奧尼爾(Essena O'Neill)寫下這段話,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軒然大波。
奧尼爾曬出的照片吸引了大量粉絲,人們熱切關注她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她也因此獲得豐厚的營銷收入。不少女孩夢想成為她這樣的網(wǎng)紅,她卻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知道我如何通過照片吸引眼球嗎?吸胃、拗姿勢、擠胸……那些照片都是精心設計的騙局,不過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
發(fā)布“隱退”聲明前,奧尼爾修改了自己此前照片上的說明——在一張身著比基尼的照片下,這個18歲女孩坦言:“為了拍這張照片我擺了100次姿勢,好讓腰顯得細一點。那天我?guī)缀跏裁炊紱]吃。”坦白之后,她決絕地刪除了賬號里的2000張照片。
抱著與奧尼爾相似的想法,紅極一時的社交媒體賬號“SocalityBarbie”于去年年底關閉。這個以芭比娃娃為主角的賬號以小清新文藝風聞名——手持咖啡的側臉照、露大腿的泡泡浴、“跟著我的腳步去旅行”等……盡管主角并非真人,但照片里展示的完全是網(wǎng)紅標準“套路”。
迷戀這些照片的粉絲恐怕想不到,賬號的主人并非意在“營造完美的網(wǎng)紅生活”,而是在嘲諷千篇一律的網(wǎng)紅照。“我看不出(網(wǎng)紅們的)照片之間有任何區(qū)別,用爛大街的芭比娃娃總結它們再適合不過了。”她告訴美國《連線》雜志。作為這部諷刺劇的劇終,在最后一次發(fā)文中,“SocalityBarbie”上傳了自己與芭比娃娃的合影,配文是:“再見了,關注我的人們!”語氣中歡樂大于不舍。
“真實是無聊透頂?shù)摹?/strong>
奧尼爾和“SocalityBarbie”的行為在粉絲間引起討論,有人叫好,稱贊其“勇氣非凡、敢于展現(xiàn)不完美的自己”,也有人認為這是另一番炒作。
無論動機如何,她們都傳遞出了一個響亮而清晰的聲音:社交媒體不是真實生活。然而這不是什么秘密。“每個社交媒體用戶都心知肚明。”“The Everygirl”網(wǎng)站指出,社交媒體上能表里如一地詮釋“完美生活”的,恐怕只有社交媒體自身了。“2010年,博客還是主流時,人們就開始用濾鏡和美圖軟件;沒有數(shù)碼照片的年代,人們也會在鏡頭前搔首弄姿好顯得完美,但沒人對此有異議。”
作為追求網(wǎng)絡真實的倡導者,Beme問市時大受關注。這個被稱為“社交媒體解毒劑”的App希望用戶展示自己“天然去雕飾”的一面,用最簡單且不加剪輯的方式去分享。雖然初衷不錯,但Beme的運營頗為慘淡。事實上,大多數(shù)用戶嘗試之后留下了“真實但無聊透頂”的評價。
“在這里,你精心烹制的食物顯得不值一曬,你目睹的日落也不如別人照片里的輝煌。”《連線》指出,“如果說,你在臉譜網(wǎng)上看到的每個人都生活在快樂的社會關系里,那(在Beme)你就會找到大把孤獨的靈魂、度過了糟糕一天的倒霉蛋。倘若在Instagram上你看到的食物都是冒著熱氣的濃湯和新鮮蔬果,那Beme會告訴你,原來大多數(shù)人靠微波爐速食披薩維生。”
在“The Everygirll”看來,Beme這類存在反而“證明了Instagram為何如此受歡迎——它讓我們平平無奇的生活顯得非凡,給枯燥乏味的日子增添樂趣”。
美國《赫芬頓郵報》認為,在社交媒體上,放松自己才是重要的,而“扮演理想中的自己”也沒有冒犯任何人。“過度偽裝無疑會讓社交媒體上的關系更加脆弱,但朋友圈里的動態(tài)和面對面溝通本質(zhì)就不一樣,我們不必對社交媒體上小小的修飾如此苛責。另一方面,那些攝影師、美食博主和時尚達人發(fā)布的華麗內(nèi)容也能激發(fā)他人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熱情。”
相比一味否定,這種觀點似乎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網(wǎng)友“Pernille”告訴《紐約時報》:“大家都有權力展現(xiàn)比日常更迷人的事物。一個人在朋友圈曬了張美食圖片,并不意味著這個人常年吃它。老實說,誰不喜歡精美的東西?難道我放著賣相好的食物不曬,要去曬食堂午餐嗎?”
虛擬的歸虛擬,真實的歸真實
作為澳大利亞最知名的網(wǎng)紅之一,奧尼爾12歲就開始使用社交媒體。某天,這個原本有些自卑的女孩發(fā)布了一張掀起襯衣、露出皮膚的照片,收獲了朋友們不少“贊”,從此她便為網(wǎng)絡上的“虛擬人生”著迷。她曾告訴粉絲,這張照片為她帶來了幸福感,但也正是從那時起,她開始用“贊”來衡量自身價值。
大多數(shù)社交媒體用戶的經(jīng)歷和她相似。當你發(fā)出的某個段子、照片獲得點“贊”,帶來的快樂與安慰與受到朋友贊美、擁抱無異。
為什么我們不上傳那些濕著頭發(fā)的自拍,或是給掙扎的狗狗洗澡的照片?“Elite Daily”新聞網(wǎng)指出,展示“幸福時刻”意味著你有機會擁抱這種幸福。人們不希望被人意識到自己孤獨,所以發(fā)布照片和狀態(tài)展示自己有多少樂趣。“這并不意味著做錯了什么,社交媒體呈現(xiàn)了我們對現(xiàn)實的期待,這種期待不應該被歪曲。”
這一觀點得到了《連線》的認同。該雜志稱,作為新的溝通模式,社交媒體帶來了沖擊,但這不會改變?nèi)藗儨贤ǖ膬?nèi)容——我們依然努力呈現(xiàn)生命中的美好,并用愛回饋親友,只不過方式換成了點“贊”。
“不要忘記,社交媒體是一種與朋友分享的方式。大多數(shù)人并不是要向別人證明什么才發(fā)朋友圈的。我們可能不擁有完美的生活,但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營造一個。事實上,這就是社交媒體的樂趣。”“Elite Daily”寫道。
奧尼爾退出社交媒體、追求真實人生的做法值得欽佩,但這提醒我們,自我認同是從內(nèi)至外的輻射,而非相反。“我們口袋里有這么一個設備,通過它,我們能量化自己是否受人喜愛、重視。人人都有機會為你發(fā)布的內(nèi)容點一次‘贊’,這里或許沒有真實生活,到處是普拉達手袋、鋪著牛油果的全麥面包,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你的愿望是真的,朋友的回饋也是,這些都來自真實的世界。”
想追求真實,又不愿放棄社交媒體的修飾,該怎么辦?“Elite Daily”給出的建議是:與親友聚會時試著將手機放在一邊,花足夠的時間享受面對面的關系,或者關閉社交媒體通知,以免頻繁翻看手機——能讓你“真實”起來的,是將生活妥善分類:虛擬的歸虛擬,真實的歸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