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干貨與溫度
我們傾力奉獻
初高中之間各學科知識點的聯系不是太大,但知識量上相差非常大。 所以在新高一一開始很多學生會有“撞墻”的感覺。 差異二:高一內容在高考直接考察 由于高中知識量大,所以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學的知識更多是實現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過度,比如有理數、線段與角等內容,在中考中并不直接去考查。高中就不同了,高一學的知識在高考中直接考查40%~50%(如數學大概考65分左右)。 差異三:思維方式不同 與初中相比,高中階段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生變化。 初中的知識相對淺顯,重視知識的結果。高中則更重視知識內在聯系和其形成過程,要求學生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所學知識要融會貫通,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都有較高的要求。 所以,在從初中到高中的銜接過程中,提高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是關鍵。 差異四:授課方式不同 進入高中后,教師上課更注重分析,反復講解的做法少了,學生活動多了,許多問題要求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 差異五: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生學習方法單一點就夠了,比如“聽、背、默”,習慣于書面作業,依賴教師就好了。 高中的學習,則要求學生學會獨立,獨立學習、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學習方法也要求更加靈活、多樣,并要防止和克服單純死記硬背、重記憶輕理解、重做題輕讀書、重計算輕概念等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要警惕:初高中銜接陡坡效應 一般的成績分布,是高分和低分都少,處于中間水平的比例最高。但是在初升高銜接階段,高中前幾次考試,成績卻會出現類似社會結構的2/8規律分布,即:成績不好的人占八成,成績好的人只占兩成。 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是高中知識和能力要求的急劇變化,二是我們心理、方法調整延遲,兩者矛盾構成標題講的“陡坡效應”。 (1)失落感 有一個現象是,很多初中考得好的同學高中突然下滑很嚴重。這種“落差”太大。不少同學則很難擺正心態。 高中,交際問題更重要了。一部分同學不善于交往,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雖然隨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逐漸緩和,但也有少數性格內向,有社交障礙的同學,不能邁出這一步,形成心理缺陷,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文言文的區別:初中的文言文大多為淺顯的、有哲理性、有情節的小故事、寓言、短詩、散文,而高中的文言文則是長篇人物傳記和論述文章等,需要有較強的閱讀和翻譯能力。 怎樣適應? 1.擴大課外閱讀。不是讓你直接將高中教材拿來讀,而是希望大家有計劃地讀一些高中教學大綱規定的參考書目上的課外閱讀,如《紅樓夢》《水滸傳》等長篇作品。 二、數學 初高中數學的區別: 1.高中數學內容抽象性、理論性更強,尤其是在高一代數中,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論性很強的函數,使一些初中數學很好的學生難以適應。 2.高中數學的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進,初中數學要簡單些,按一定步驟就可解決,而高中數學的解題更復雜,要求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 怎樣適應? 1. 別有依賴心理。初中數學學習中,教師會列出中考各類型題目進行反復練習,學生易養成依賴老師、套用模式的習慣。到高中這種模式就完全轉變了,況且初中數學家長還可以稍加輔導,但到了高中,大多數家長知識水平已無法跟上。這時候,能靠的只有自己。 2.不能思想松懈。如果用初中方法學習高中數學,沒有在思想上重視,方法上改變,即使是拔尖的學生也很容易跟不上。高一是高中三年中最關鍵、打基礎的階段,一旦跟不上就很難趕上。所以,高中學習,一天都不能松懈。 三、英語 初高中英語的區別: 1.課本的作用不同。高中英語的課文只是給你一個范本,大量的學習要靠課外閱讀,要將課外的泛讀和課內的精讀相配合,進行自主學習。同語文一樣,英語成績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用出來的。 2.好奇心減少。初中學生剛接觸英語,比較好奇,上課時經常表現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問題,但到了高中后,很多同學不肯在課堂上直接表露。 怎樣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