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睡大覺、打游戲、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返。”
近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釋放了一個重磅信號:要讓(大學)學生畢業和課程難起來,不能一進了學校就進了安全箱,不好好學習的學生畢不了業。
此言直戳當下大學教育的痛點,迅速引發輿論廣泛關注。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玩命’的中學、‘放羊’的大學”備受詬病。莘莘學子歷經十年寒窗苦讀,一朝踏進大學校門,本應再接再厲,卻有一些人開始“混日子”。睡懶覺、打游戲、看動漫甚至逃課成習,交作業、寫論文東拼西湊了事。待到四年倏忽一過,真正來到社會實戰場,這些年輕人才赫然發現光陰虛度、追悔莫及。
緣何發生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往大學的培養模式太過“寬出”,比如,一些學校會在畢業時對未及格學生安排一次題目簡單的“清考”,只要能過,畢業證、學位證照拿不誤;二是,一些高校課堂較為枯燥,一些教師專注課題研究忽視課堂教授,也讓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不過最重要的內因還是,個別大學生的自我約束力缺乏。突然從嚴管的高中“釋放”出來,想著“到了大學就輕松”,不自覺地放縱了惰性。而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又直接影響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國家建設的人才需求。
針對種種狀況,目前相關方面都已行動起來。吳巖這次就透露,近幾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要抓的主題就是讓學校的管理嚴起來,教育教學不再是一個寬松軟的狀態。具體到各家高校——
清華大學為全校老師提供了作業查重服務,不僅通過知網檢測系統進行數據篩查,還通過校內檢測防止上下年級之間的相互抄襲;華中科技大學直接取消“清考”制度,規定未按要求完成本科學分的學生降為專科;華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的績點要求,從1.5提高到2.0;西南大學規定在校期間必修課程考核不合格累計達24學分的,給予退學處理……
這就是要給當下的大學生敲響警鐘:成長成才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混文憑的思維不能有,要想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必須肯下苦功。而這樣的要求,勢必會成為一種制度的硬性約束,不苦學真的不行了。
來源: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洪園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