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的是這份歷史概覽來自我個人花費四個月的業余時間翻譯、查證和整編,在我把它放到其他的平臺(如果有)之前,這里將可能是你在網上能查到的為數不多的塞爾維亞歷史概覽中文材料,貼出來是為了讓希望深入了解塞爾維亞歷史的朋友有跡可查,所以希望大家尊重勞動和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塞爾維亞是一個擁有悠久且厚重歷史的國度,但關于塞爾維亞的歷史的中文資料都主要集中描述前南斯拉夫時期,對于史前、古代及中世紀時期的資料并不多,大多數是寥寥數筆帶過。網上資料很少,書籍就更少了,幾乎沒有能找到一本正面介紹塞爾維亞歷史的書,絕大多數都是塞爾維亞文學選。關于塞爾維亞的中文書籍最為人熟知的有兩本,一本是塞爾維亞著名作家帕維奇的著作《扎哈爾辭典》的中文譯本,另一本是中國旅行作家陳丹燕的《捕夢之鄉:《扎哈爾辭典》地理閱讀》。前者是小說,后者是游記,對于歷史的描寫零散、主觀且并不嚴謹,也許對塞爾維亞中古時期歷史中文資料的缺乏,正是造成塞爾維亞大量古代建筑、遺跡不被中國游客熟知的原因。
作為歷史控和古建筑控的我,對于這些古建筑背后成謎的歷史,沒法滿足于現有的零散中文材料,于是只能吃一下螃蟹,通過英文的維基百科,對塞爾維亞的歷史作一次翻譯和梳理,并整理如下,供對深入了解塞爾維亞感興趣的窮游er參考,其中難免有一些紕漏,歡迎大家指正。
其中我大致分成了史前時期、中古時期和近代時期,由于近現代的塞爾維亞歷史尤其是一戰后的歷史非常復雜(巴爾干地區被稱為歐洲火藥桶也正是因為這一時期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加上關于這段時期網上資料非常多且詳盡,我就不作整理了,而是主要著重描寫中古時期的歷史,也是我此行深入塞爾維亞歷史建筑、遺跡的重點,同時這段歷史也是奠定今天塞爾維亞民族文化的基礎。
最后想說的是我并不推薦每個人都在去塞爾維亞之前了解歷史,歷史對于很多人來說是枯燥的,如果沒有興趣看歷史,大可以跳過這一段,對后面觀看游記影響不大。
但我可以肯定地說,當你了解到歷史之后,再去塞爾維亞,無論是看千百年前的古跡,還是看現在的塞爾維亞人生活,都會更容易了解它們目前各種現狀的來由及細枝末節,也會更容易去明白,塞爾維亞的古跡為什么如此特別和吸引,為什么我會說這些都是隱藏的珍寶。
今天的塞爾維亞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8500年的新石器時期,其中有兩支活躍在塞爾維亞地區的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期文明,分別是斯塔策沃(Star?evo)文明以及溫查(Vin?a)文明,斯塔策沃文明大約誕生在公元前6200年,被認為是同時期最先進的史前文明;而溫查文明誕生于公元前5700年左右,發現于今天貝爾格萊德附近的溫查村(Vin?a)而得名,考古發現他們在當時已經有使用通用的符號(Vin?a Signs)記事,是今天已知最早的書寫系統之一。
溫查符號
在公元前2000年后,塞爾維亞周邊的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開始進入塞爾維亞地區定居并各自占領著一部分的領土,直至公元前279年,凱爾特人的一支部落——Scordisci入侵并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塞爾維亞領土,并建立了多處要塞。
不久之后,強大的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世紀至1世紀之間征服了包括塞爾維亞在內的巴爾干大部分地區,并于公元前29年在塞爾維亞地區及周邊(包括今天的科索沃、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部分領土)設置了默西亞行?。∕oesia,中文名稱翻譯有很多版本,以英文為準),并建造立了一批城市,當中包括了 Singidunum——今天的貝爾格萊德,可以說貝城的歷史能追溯至羅馬時代。此外,羅馬帝國在塞爾維亞地區留下了不少遺跡,當中最著名的要數賈姆濟格勒-羅慕利亞納(Gamzigrad-Romuliana, Palace of Galerius),這是一座由羅馬皇帝加萊里烏斯下令修建的行宮,位于塞爾維亞東部,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塞爾維亞目前的五處世遺之一。
賈姆濟格勒-羅慕利亞納(羅馬時期宮殿遺跡)
值得一提的是,雖說塞爾維亞遠離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但這里卻先后誕生了17位羅馬帝國的君主,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君士坦丁大帝——他出生在今天塞爾維亞東南部城市尼什。
塞爾維亞地區落入羅馬帝國的版圖后,在公元395年隨著東西羅馬分治,被劃入了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不過從版圖來說塞爾維亞劃入拜占庭帝國并不嚴謹,如今的塞爾維亞在當初東西羅馬分治時,大部分在拜占庭帝國范圍,小部分在西羅馬帝國范圍,但無論如何,塞爾維亞處于東西羅馬的邊疆區域這個沒有爭議,也正是如此,帝國的邊緣注定是不靖之地,接下來的歷史脈絡將變得復雜起來。
羅馬帝國時期的版圖,塞爾維亞大致在深紅色位置
在羅馬時期,一些部落活躍在羅馬帝國的邊緣,他們的文明程度不如羅馬帝國,被羅馬人視為野蠻人,其中有三大族群在羅馬人的典籍里面被記載為“三大蠻族”,分別是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在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之間的羅馬古籍中,提到生活在日耳曼人東面的、居住在維斯瓦河(波蘭境內)流域的民族為維內德人(Venedi)。公元4-6世紀,受到民族大遷徙的沖擊,維內德人逐漸分化成三支部落,往西遷徙的仍被稱為維內德人(Venedi),往東遷徙的被稱為安特人(Antes),往南遷徙的被稱為斯拉文人(Sclaveni),南遷的斯拉文人正是往著拜占庭帝國的塞爾維亞地區遷徙,與拜占庭帝國關系最為密切,于是對其族群衍生出斯拉夫人(Slavs)的稱呼,所以在現代的史料中,維內德人即是古斯拉夫人及西遷的斯拉夫人(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安特人即東斯拉夫人(今天的烏克蘭人、俄羅斯人),斯拉文人即南斯拉夫人(包括了今天的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克羅地亞人等)。
公元7-9世紀斯拉夫各族人的大致分布,草綠色的里面的“Serb”就是塞族人
公元6世紀末,分化后的南斯拉夫人開始侵擾拜占庭帝國的巴爾干屬地,由于這片區域處于帝國的邊緣,拜占庭帝國無暇顧及,大批南斯拉夫人開始在這片地區定居下來。在后來拜占庭的皇帝君士坦丁七世編寫的《帝國行政論》(De Administrando Imperio)中,提及在這一時期南斯拉夫人一支叫做“塞(Serb)”的部族的領導者帶領他的族人來到今天塞爾維亞的地區,領導者被稱作“無名王子(Unknown Archon)”,他的名字沒有被歷史記載下來,“Archon”是塞族人語言里面的“王子”,意為統治者,無名王子(Unknown Archon)只有在《帝國行政論》里面第一次出現,于是后世以及歷史研究中都稱之為“無名王子(Unknown Archon)”,這支叫塞(Serb)部族就是今天的塞爾維亞人(Serbian),在塞爾維亞人編寫的歷史中,他通常被追認為塞爾維亞族人的第一個統治者。
塞爾維亞民間作品對“無名王子(Unknown Archon)”的描畫
“無名王子(Unknown Archon)”以及他的族人在塞爾維亞定居之后,拜占庭帝國對其采取了認可的態度,并且聲稱塞爾維亞地區在帝國的管理之下(《帝國行政論》里如此記載,但事實上是否真的是附庸國還有待討論)。直到780年,塞爾維亞族人的統治者維斯拉夫(Vi?eslav)在塞爾維亞地區建立了第一個具備國家形態的統治,史稱塞爾維亞公國(Serbian Principality),是塞爾維亞地區第一個獨立國家。
另一邊廂,南斯拉夫人的另一支部族也進入到今天的保加利亞地區定居下來,并跟當地說突厥語的保加爾人融合,形成了保加利亞人,并在七世紀末建立了保加利亞第一王國。公元839年,保加利亞人對鄰近的塞爾維亞公國發動侵略,前面提到的塞爾維亞公國的建立者維斯拉夫(Vi?eslav)的孫子弗拉斯蒂米爾(Vlastimir)奮起反抗。由于相對于塞爾維亞人來說,拜占庭更苦惱于保加利亞人的擴張和侵擾,于是拜占庭帝國為了讓塞爾維亞人直面保加利亞人的沖擊,正式承認弗拉斯蒂米爾對塞爾維亞公國的統治者地位,同時承認了塞爾維亞公國的獨立,以及后來的歷史典籍中以弗拉斯蒂米爾的名字命名了塞爾維亞的第一個王朝——Vlastimirovi? dynasty(暫時沒有權威的中文名稱,可以理解為“弗拉斯蒂米爾王朝”)。
PS:說到這里可能有點暈菜了,感覺都是亂七八糟的,因為這一時期的史料全部來源于君士坦丁七世編寫的《帝國行政論》(De Administrando Imperio),所以有點混亂可以理解,我來幫大家簡單捋一捋:
1)公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南斯拉夫人的一支部族在“無名王子(Unknown Archon)”帶領下定居塞爾維亞地區;
2)780年族人領袖維斯拉夫(Vi?eslav)建立塞爾維亞公國,彼時未得到拜占庭帝國承認獨立;
3)直到839年維斯拉夫的孫子弗拉斯蒂米爾(Vlastimir)反抗保加利亞人侵略時,拜占庭帝國才正式承認了塞爾維亞公國的獨立,以及命名了Vlastimirovi?王朝。
所以維斯拉夫(Vi?eslav)建立的塞爾維亞公國以及以弗拉斯蒂米爾(Vlastimir)命名的Vlastimirovi?王朝都是今天塞爾維亞民族歷史的開端。
巴爾干地區被南斯拉夫人的各個部族滲透定居并各自成立獨立的國家,注定戰事不斷,塞爾維亞公國的歷史便一直在這樣的斗爭中渡過,這里不一一詳述了。值得一提的大事是在8世紀末期,由于和拜占庭帝國關系密切,基督教開始滲入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人取名開始引入了帶有基督色彩的彼得(Petar即英語中的Peter)、斯特凡(Stefan,即英語中的Steven)等名字?;浇淘?世紀末期成為了塞爾維亞公國的國教,并在當時的塞爾維亞公國首都拉斯(Ras,今天的南部城市新帕扎爾附近)出現了第一個在塞爾維亞境內的教會,并建立了塞爾維亞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圣使徒彼得和保羅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Peter and Paul),如今拉斯古城遺跡(Stari Ras)及圣使徒彼得和保羅教堂以及后來興建的索波查尼修道院(Sopo?ani)被一并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
圣使徒彼得和保羅教堂,這一次行程沒有安排去
公元10世紀,塞爾維亞公國因為長期的內亂以及外族入侵已經衰落不堪、四分五裂,領土逐步被保加利亞以及拜占庭瓜分,到969年塞爾維亞公國正式滅亡,只剩下數個塞爾維亞公國的貴族分治的小塊領土附庸于拜占庭帝國。這些附庸國中,只有遠離拜占庭、瀕臨亞得里亞海的杜克利亞(Duklja,在今天黑山境內)還保有力量與拜占庭帝國抗衡,杜克利亞聲稱自己是塞爾維亞公國的繼承和延續,希望收復塞爾維亞公國原有的領土。但在1101年,杜克利亞的統治者在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中被俘軟禁致死亡,杜克利亞陷入內亂中滅亡,杜克利亞統治者的親屬Vukan逃往塞爾維亞公國的原首都拉斯建立了新的政權,并迅速征服了周邊的領土,史稱塞爾維亞大公國(Grand Principality of Serbia),同樣被視作塞爾維亞公國的延續,塞爾維亞中世紀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時代即將來臨。
1090年的勢力版圖,塞爾維亞的力量只能龜縮在褐色的杜克利亞
斯特凡·尼曼雅(Stefan Nemanja)出生于1113年的一個塞爾維亞大公國的貴族家庭,出生地在今天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附近,他成年后被分得了塞爾維亞大公國的部分領土,并得到拜占庭皇室承認為該地區的“茹潘(?upan)”,即地區統治者。同時,斯特凡·尼曼雅的同輩兄弟統治著塞爾維亞大公國的其他領土。其后,斯特凡·尼曼雅獲得了拜占庭皇室的支持,于1166年至1168年間,征服了其他塞爾維亞貴族,統一了塞爾維亞地區,成為了塞爾維亞地區的最高統治者(拜占庭帝國此時未正式承認塞爾維亞獨立,而是任命斯特凡·尼曼雅為塞爾維亞地區的“大茹潘”),開創了塞爾維亞歷史上國力空前強盛、影響最為深遠的尼曼雅王朝(Nemanji? dynasty)。尼曼雅王朝的徽號是紅色盾牌上的雙頭鷹紋飾,塞爾維亞今天的國徽和國旗上依舊延續著這個徽號。
斯特凡·尼曼雅的徽章以及現在塞爾維亞的國旗國徽
斯特凡·尼曼雅被后世尊稱為斯特凡·尼曼雅一世,他在位期間為塞爾維亞民族的宗教、文化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將塞爾維亞各地的基督教會整合成國家教會——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并修建了多座著名的修道院。他在位期間通過與周邊勢力的戰爭和政治斡旋,使塞爾維亞的領土得以鞏固和獨立,晚年的斯特凡·尼曼雅,在一生戎馬后厭倦了執掌政權,把王位傳給他第二個兒子斯特凡·尼曼雅二世(也稱為“首位加冕者”Stefan the First-Crowned)后,便加入教會成為了一名修道士。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后來追封他為圣人,稱作圣西蒙(Saint Simeon),死后埋葬在他生前主持興建的斯圖代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中,這座修道院是塞爾維亞歷史上最重要的修道院之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斯特凡·尼曼雅也成為了塞爾維亞民族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圣母教堂內有斯特凡·尼曼雅的石棺
斯特凡·尼曼雅一世據記載共有三個兒子,大哥Vukan曾謀反但最終被鎮壓,其后被三弟赦免,二哥是前面提過最終繼承了王位成為斯特凡·尼曼雅二世,并在1217年使塞爾維亞大公國最終獨立成為了塞爾維亞王國(Kingdom of Serbia (medieval),“medieval”用于與1882年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區分),加冕儀式由三弟主持(歷史學家對這一點尚有爭議)。那么這位赦免了大哥、為二哥主持加冕的三弟,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傳位儀式
斯特凡·尼曼雅一世的三子,本名叫拉斯特科(Rastko),他為人溫文爾雅、聰慧過人、善待所有階層的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但他卻偏偏淡泊名利,潛心修行,對世俗權力毫無興趣。1192年,他放棄了繼承權,加入了教會成為一名修道士,后世尊稱圣薩瓦(Saint Sava),這一舉動一度令斯特凡·尼曼雅一世非常傷心,但后期他反受到圣薩瓦的引導,加入了修道士的行列。圣薩瓦一生中的事跡和頭銜多不勝數,他是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的第一位大主教;1196年赦免了謀反的大哥;與晚年的父親一起修道;為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的發展奠基;為二哥加冕(歷史學家對這一點尚有爭議);為塞爾維亞王國編寫了塞爾維亞歷史上第一部憲法;開創了塞爾維亞中世紀文學流派等等。
斯圖代尼察修道院內壁畫,中間者是圣薩瓦,右二是斯特凡·尼曼雅一世
圣薩瓦死后先是安葬在保加利亞的修道院里,后來遺體被送回塞爾維亞境內的Mile?eva修道院安葬。數百年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圣薩瓦的遺體于1595年被挖出來帶至貝爾格萊德焚燒,奧斯曼的統治者希望借此摧毀塞爾維亞人的基督信仰,但反倒招致塞爾維亞人更激烈的反抗運動。1895年,為紀念圣薩瓦,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在圣薩瓦遺體被焚燒的遺址建造了圣薩瓦教堂(Church of Saint Sava),用以供奉圣薩瓦,如今圣薩瓦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堂之一,同時也是貝爾格萊德的地標之一??梢哉f圣薩瓦也是對塞爾維亞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一號人物,不亞于他的父親斯特凡·尼曼雅一世。
圣薩瓦的雕像和他身后的圣薩瓦教堂
尼曼雅王朝/塞爾維亞王國在及后的一百多年間并沒有什么特別值得一提的大事,這段時期的統治者都沒有很突出的功績。直到1331年,時任皇帝斯特凡·德坎斯基(Stefan De?anski)被他的長子斯特凡·杜尚(Stefan Du?an)推翻。這位斯特凡·杜尚是一名很有軍事才能與征服欲望的統治者,他掌權后著手鞏固塞爾維亞的領土和軍備,一邊防御北面的匈牙利人入侵,一邊養精蓄銳。十年過去,斯特凡·杜尚看準了拜占庭帝國內亂的時機,于1341年至1347年期間向周邊的拜占庭帝國領地發動攻勢,這時候的拜占庭帝國已經搖搖欲墜,東面應付迅速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西面是塞爾維亞王國以及保加利亞的進犯,完全無力應對。最終斯特凡·杜尚成功占領了包括了今天的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西南部、馬其頓以及希臘除了伯羅奔尼撒和塞薩洛尼基以外的地區,這是塞爾維亞歷史上有過的最大版圖(19世紀的塞爾維亞人提出了“大塞爾維亞主義”,倡導要恢復杜尚時期的塞爾維亞版圖,以及倡導塞爾維亞人對巴爾干地區的統治地位,“大塞爾維亞主義”自提出后長期活躍,被視為民族主義的一支,至今仍被一些民族主義激進派系推崇)。斯特凡·杜尚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的最終目標是完全占領拜占庭并取代拜占庭的皇帝。1355年,風頭正盛的斯特凡·杜尚正準備組織大軍一舉殲滅拜占庭帝國的殘部以及掃平開始進犯巴爾干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但卻突然暴斃,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以塞爾維亞王國當時的實力,假如不是斯特凡·杜尚暴斃的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可能就此被殲滅,從而改寫歷史進程。
1355年,塞爾維亞歷史上最大的版圖(圖中最左色塊)
斯特凡·杜尚死后,他的繼任人軟弱無能,塞爾維亞王國剛剛擴張至目前的版圖,統治十分松散,王國內各地的貴族們開始謀求獨立,王國四分五裂。1371年9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摧毀了塞爾維亞王國皇室的軍隊,失去軍隊的塞爾維亞皇室已名存實亡,同年12月,最后一任皇帝在無子女的情況下死亡,宣告著風光一時的尼曼雅王朝結束(也有歷史學家把后面的拉扎列維奇王朝和布蘭科維奇王朝視為尼曼雅王朝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