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書法藝術,人們常常會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那到底什么才是書法藝術呢?『墨人說』第一季最后一集,楊再春先生來聊一聊他心目中的書法藝術。
墨人說【第一季大結局】:漫談書法藝術
??????
楊再春先生通過娓娓道來書法藝術大師沙孟海的學書經歷,希望讓大家了解一個書法大師成長的關鍵在于博采眾長。
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1992年)生于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二十世紀書壇泰斗。于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畢業于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沙氏父子書
沙孟海:“學書六十年,東涂西抹,一無所成。要我談談學書經驗,很慚愧,「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彷徨尋索」,走了不少彎路。「轉益多師」多方面吸收營養來豐富自己。”
初學行書,《圣教序》學了五六年,一無進展
轉學篆書,《瘞鶴銘》、《鄭文公碑》等【注】
梁啟超的方筆,臨梁啟超的《圣教序》、《枯樹賦》
轉學黃道周
再學今人錢罕(錢太希),其字結合了《張猛龍碑》和黃庭堅大字
諸體兼學,借鑒顏真卿、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祝允明、黃道周、傅山、王鐸、吳昌碩……
【注】:
有朋友提問:《瘞鶴銘》、《鄭文公碑》不是魏碑嗎?
楊先生答:是的,它們的確是魏碑,但都是以篆書筆法書寫的魏碑。《瘞鶴銘》刻于南朝,此碑既有篆書的筆勢,又有成熟楷書的氣韻,加之風雨侵蝕致使筆劃更顯雄渾凝重,被歷代書家所推崇。與《瘞鶴銘》用篆書筆法寫偏圓潤的線條不同,《鄭文公碑》則是用篆書的筆法書寫魏碑的方筆。此碑飄逸風雅,結體有隸書的寬博,行筆則帶有篆勢,藝術審美價值非同一般。所以,沙老轉學篆書時選擇了《瘞鶴銘》、《鄭文公碑》兩碑作為學習對象。
“明·王紱《書畫傳習錄》中云:『學者從有筆墨處求法度,從無筆墨處求神理,更從無筆墨處參法度,從有筆墨處參神理。』”
無論是正書、隸書、篆書,都講究結構嚴謹、筆法凝重、通篇莊嚴,而粗細、長短、大小、濃淡變化不大。對于行草書而言,相對更能將作者的精神狀態與書法技法聯系在一起,表現在作品中,本期《墨人說》楊再春先生舉出了很多生動的范例。
大小變化可避免呆板
巧妙運用提按、中鋒側鋒交替表現粗細
剛柔方圓對比運用
枯濕表現可表現勁飛
濃淡表現飄逸與意境
“疏可走馬,密不通風”這就是行草書特有的節奏感
字架結構,乃至行與行之間的穿插,是結體、章法的關鍵
平正中蘊含險絕,欹正最可表現靈動
開合用以展現收放自如
連綿不斷,有連有斷是行草書之精髓
《墨人說》第一季結束啦!
再春先生跟大家說個再見!
??????
小編也在這里再次感謝關注《墨人說》的每一位觀眾。在這里和大家分享的每一個故事,每一首詩詞,每一幅作品,都是我們與美好的一次相遇,在傳承中國文化經典的道路上我們一定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