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進展過程中常伴隨著體液容量增加的趨勢,心功能越差,體液容量增加越明顯,預后也就越差,因此,進行正確的體液管理,對于維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代償、改善癥狀非常重要。
目前利尿治療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減輕容量超負荷的方法,也是心力衰竭的基礎之勞。ACC/AHA聯合國際心肺移植協會共同制定的心力衰竭診療指南推薦,對于有癥狀的心力衰竭、LVEF下降且存在液體潴留者,推薦首先使用利尿劑進行治療,因為盡早的利尿劑干預有助于改善失代償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
然而,不恰當的使用:如用量不足,會導致患者體內出現液體潴留的現象,進而降低其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進行治療的效果,同時還可增加β受體阻滯劑的用藥風險;用量過大,會導致患者血容量不足,增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幾張素II受體拮抗劑的使用劑量,進而提高患者發生低血壓和腎功能不全的風險。因此,可以說,合理使用利尿劑是心力衰竭取得成功的關鍵。
利尿劑的劑量選擇原則
利尿劑通常都是從小劑量開始使用(例如氫氯噻嗪的起始用量為25mg/d,呋塞米的起始用量為20mg/d,托拉噻米的起始用量為10mg/d),然后再逐漸增加使用劑量。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肺部啰音消失、水腫消退、體重穩定)得到有效地控制后,即可逐漸降低利尿劑的使用劑量,并以最小的有效劑量維持長期用藥。
臨床醫生可通過監控患者每日的液體出入量、體重的變化及相應的臨床癥狀,掌握利尿劑的治療效果。若患者的體重在3天內突然增加>2kg,則可視為液體潴留增加,此時應當增加利尿劑的使用劑量;若患者在無液體潴留的情況下,出現了低血壓、氮質血癥,則應立即為其降低利尿劑的使用劑量。
利尿劑的選擇原則
目前,常用的利尿劑有袢利尿劑、噻嗪類利尿劑和保鉀利尿劑。
袢利尿劑:代表藥物有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作用部位在髓袢升支粗段,選擇性地抑制氯化鈉的重吸收,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高效能利尿藥。
噻嗪類利尿劑:代表藥物有氫氯噻嗪,類似噻嗪類的利尿劑有吲達帕胺、氯噻 酮、美托拉宗等。作用部位在遠曲小管近端,促進NaCl和水的排泄,產生溫和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鉀利尿劑:代表藥物有螺內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在集合管和遠曲小管產生拮抗醛固酮的作用或直接拮抗醛固酮受體(如螺內酯)或通過抑制管腔膜上的鈉離子(Na )通道(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臨床醫生應根據心力衰竭患者的具體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利尿劑進行治療。
1. 若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級為I級,且未表現出相關的臨床癥狀,則無需用藥。
2. 若患者的心功能分級為II級或III級,且存在臨床癥狀,則應為其使用噻嗪類利尿劑進行治療。
3. 若患者的心功能分級為III級或IV級,且存在臨床癥狀,則應為其使用袢利尿劑進行治療。
4. 對于腎功能不全,且使用噻嗪類利尿劑無效的患者,可為其加倍使用袢利尿劑進行治療。
5. 對于水腫癥狀較嚴重的患者,可采用聯合用藥(噻嗪類利尿劑 袢利尿劑)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治療。此外,在使用利尿劑進行治療后,即使患者的臨床體征穩定、心衰癥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不能將利尿劑作單一的治療藥物,應將其與ACEI和β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常怡勇. 淺析利尿劑在治療心力衰竭方面的臨床價值. 當代醫藥論叢. 2015.
2. 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 心力衰竭合理用藥指南.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 2016.
3. 劉湘君. 利尿劑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體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
轉自:嘉音